撰文、攝影:楊沒 部分圖片提供 / 虎尾眷村再造協會
虎尾7月豔陽虎爪一般抓得人後頸與手臂又癢又疼,與前海基會副祕書長李慶平、政論節目名嘴李天鐸一起搭上雲林榮服處的便車,駛過虎尾西郊雲林158號縣道,穿過偌大的防空洞旁小路彎進建國一村時,那些龍眼、蓮霧與芒果樹蔽蔭的老眷村泥土地都在轟轟蟬鳴中醒了過來,此刻,喧鬧著的還有建國一村庚棟73號裡的「虎尾眷味廚房」。
眷味廚房所在的院落是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創會理事長魯紜湘的老家,才踏進廚房前那方水泥院子,你就聽到她扯著嗓門招呼的聲音了。而這一刻,大廚胡娜正指揮著來支援的幾位助手備菜,這天開伙的眷味菜單有千層肉餅、土豆燒雞、香椿煎蛋、梅干菜肉丸子與鹹魚燒肉,有得他們忙上一陣子了。
▲魯耘湘(後排左二)、李依倪(後排右五)帶領年輕夥伴耕耘老眷村,照片攝於為眷味廚房「神風特攻餐」備餐之後。
眷味廚房是利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Changemaker計畫」,由雲林當地青年組成「文化保溫瓶」組織,從民國110年開始推動的挖掘虎尾眷村人記憶中好滋味行動,文化保溫瓶工作室創辦人李依倪說:「我們只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目標,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建國眷村這塊土地上發生過哪些事?」
胡娜是苗栗客家人,年輕時當過人人稱羡的「莒光號小姐」,民國64年嫁來建國一村,公公是湖南人,婆婆是北京人,加上村裡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李媽媽、傅媽媽等人都有一身好廚藝,慢慢地,不僅學了婆婆擀麵粉做饅頭等北方麵食功夫,也能燒川菜、湘菜,甚至讓客家菜在眷村味裡入了戲。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與雲林榮民服務處夥伴一起造訪眷味廚房。
二戰後國民政府遷台 建國眷村成為軍事要塞
趁著廚房忙著的時候,我們讓大家都叫魯姐的魯紜湘、前虎尾空軍電台台長梁堅的兒子梁偉楨等老住戶領著,在建國一村裡漫遊。
這些眷二代現在雖都是6、70歲以上的人了,穿梭在他們童年與少年時代玩踢罐頭、捉迷藏與攀爬的殘壁斷垣和遮天大樹間,或抓雉雞、找知了殼與摸黑探險的防空洞時,依然步履矯健,回味起彼此的年輕歲月時,眼裡滿滿都是依戀。
建國一村一帶,昔日叫後壁寮庄,日據時代日本人強迫後壁寮等地居民遷村,改建海軍航空隊軍營、倉庫、病院、馬房與眷舍,二戰末期,日本在中途島等戰役中節節敗退,虎尾飛行場變成了神風特攻隊訓練自殺式攻擊的基地,4個營區都分散藏匿在田野當中。
二戰後國府接收了4座兵營規畫一區至四區4個聚落,供隨政府播遷來台的飛行教官、修護士官、空軍電台眷屬落腳,4個區後來改稱建國一、二、三、四村,除空軍官校初級飛行班教官眷屬,後來也住過空軍新兵訓練中心人員。
▲建國眷村各村都有許多日本海軍航空隊蓋的「丸龜型防空洞」,從前村民稱之為「小烏龜」。
它不但伴隨眷一代從英姿勃勃到年華垂暮,也伴隨眷二代從懵懂少年而兩鬢斑白,住過這裡的名人除這天同行的李慶平外,還有台北市長蔣萬安的母親黃美倫、前台視副董事長李祖源、紅透半邊天過的歌星包娜娜與陳蘭麗,以及前參謀總長林鎮夷等將官。
由於屋舍不敷使用等種種因素,加上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頒布,民國95年居民完全遷出後,建國一村到四村一度都埋入荒煙蔓草中,被虎尾當地人視為鬼域,如今建國三村只留下了拯民國小(原虎尾空小),四村變成雲林第二監獄,二村荒棄在密林多年後正要重見天日,幸好距虎尾鎮中心最近的一村早從幾年前就已由一片廢墟,重生成落實文化資產保存的文創聚落。
全村由4個村所組成 各村分別有其入口
繼續沿著每到國家慶典兩側家戶都會懸掛國旗的村中小道漫步,不時可以發現龜式防空洞與戰備水池的蹤影,辛棟、己棟與勇棟間的大草坪,如今是建國眷村「免廢市集」等假日活動舉辦的地方,早年這裡有家王包子店,而對面辛棟的頭一戶,也是寫了《翱翔天際—虎尾的天空》那本建國眷村口述歷史著作的霍鵬程住過的家,他的房間就在現在的二手書店旁邊。
霍鵬程花了10年才梳理完龐大的史料,採訪完包括父親霍樹文在內眾多人物,記錄下虎尾機場與4個聚落層層疊疊的故事,每次來虎尾,懷裡都要揣著,一邊想像當年在昆明空軍官校裡有「輕三點」(意即鮮少重落地)外號的霍樹文飛在雲上的英姿,一邊在村裡尋索那些空戰英雄們的歲月印記。
魯紜湘的父親是空軍機械士官,民國39年遷進當時叫虎尾一區的建國一村,45年次的魯紜湘在這裡度過童年與青少年,直到民國68年專校畢業後才上台北工作,在貿易公司與出版業開創人生。
她說:「我們是安徽鳳陽臨淮關人,皖北吃米也吃麵,最記得的是爸爸和麵撖餃子皮,幾個小孩跟著媽媽包水餃的畫面。爸爸饅頭做得好極了,用手撕開,裡面有十幾層。」
▲建國一村景觀、照明與設計工程頻獲國家卓越建設獎、建築園冶獎與國外設計獎金獎肯定。
己棟、庚棟與辛棟距防空碉堡近,都是國民政府接收後增建的房舍,起初均為那個時代常見的編竹夾泥房舍,但建國一村與二村裡更多的是建築年代更久遠的日本長棟型磚造建築,若不是居民遷出後陸續失火燒毀或被拆了,會是豐富且珍貴的建築文化資產。
眷二代林蓉華小學5年級時跟著爸媽從新竹搬到虎尾與祖父母同住,住進現在主建築大體上完整保留下來的丁棟長棟眷舍裡,一家7口人擠在用甘蔗板隔間的房子裡,沒有廁所,沒有廚房,民國50年以前甚至沒有自來水。
而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眷村小孩爬上行經建國一、二村邊緣的台糖虎尾糖廠五分車抽甘蔗。他回憶:「五分車走得很慢,甘蔗採收的時候,我們會直接爬到五分車的甘蔗頂端,把甘蔗一綑一綑丟下來。」
空軍新訓中心駐紮 虎尾有「小台北」之稱
走過已經被幾把火燒成廢墟的丙棟,遠遠就能看到那座日據時代的紅磚造水塔,水塔上還看得見二戰末期美軍轟炸虎尾糖廠與飛行場時掃射的彈痕。
隨著魯紜湘的腳步繞進位在光復路村口的甲棟,穿過碎石落葉,會看到木構屋頂已被燒毀的長棟型磚造建築,這裡是台北市長蔣萬安母親黃美倫長大的地方。
「最記得的就是外公自己醃製的臘肉。」蔣萬安曾在幾年前造訪建國一村時回憶說:「小時候常常回來,廁所在外面,天黑後要上廁所,還要外公牽著才敢去。」
從村口沿光復路行駛,2、3分鐘就進虎尾鬧區了。
日據時代的虎尾有糖都之稱,大日本製糖株氏會社成立的「虎尾製糖所」產糖量是全台之冠,當時的虎尾郡虎尾街上住過很多日本人,非常熱鬧,就算到了6、70年代,虎尾也還因為空軍新訓中心駐紮,而有小台北之稱。
梁偉楨高中時念鎮上的虎尾高中,他記得當時虎尾鎮上除了糖廠冰棒外,和平路上還開了3間連在一起的冰果室,分別叫壹等涼、二等涼、三等涼,放學後同學會吆喝著一起去吃雪花冰與蜜豆冰。
▲當年建國三村內的虎尾空軍子弟小學晨操。
雖然眷村在鎮的西郊,眷村人和虎尾當地人來往機會不多,但梁偉楨的父親梁堅自電台退休後養了2萬隻雞,要和虎尾等地人做買賣,講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梁家後來還在村外購地養雞,家裡也買了眷村裡第二台電視機。
「買了電視後,庚棟和辛棟的鄰居都擠在家裡。」如今已經退休的梁偉楨笑著說:「連我們家小孩都只能站在外頭看電視。」
二村水塔曾是商業中心市場、商店都在這一帶
品嘗完眷味廚房的眷村菜,沿著現在仍在運行的五分車軌道往建國二村去。數月前來訪時二村還是莽林裡一片廢墟,隨著雲林縣政府「雲林縣虎尾鎮新舊城區縫合計畫」持續推動,現在排水、鋪面與步道都已梳理得煥然一新。
曾擔任海基會副秘書長與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的李慶平參與過「辜汪會談」,是兩岸「九二共識」的見證人,父親李錦麟曾是早年中華民國最先進的P-51型野馬式戰鬥機飛行員。
我們把車停在當年飛行教官們住的新三棟前方,雖然民國105年失火燒過的房舍已經整理過,當年屋子前種的芭蕉樹也不見蹤影了,李慶平依然一眼就認出了從前住的房子。
▲李慶平(右)站在建國二村新三棟老家前嗟嘆歲月如梭;旁為魯紜湘。
他說:「小學4年級到6年級時,我們一家9口人就住在這裡,後來搬來的是前參謀總長林鎮夷一家。」
建國二村和一村一樣都有座日軍造的水塔,在當年眷舍短缺情況下,水塔裡也都住過人。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理事長唐敏杰住過二村九棟,他說二村水塔附近是從前4個村的商業中心,菜市場、理髮店、活動中心、圖書館都在這一帶,而村裡三三幼稚園旁邊的六棟,住過襁褓時的張晨光,八棟則住過唱紅「葡萄成熟時」的陳蘭麗,至於包娜娜則是以前空軍子弟小學校長包松泉的女兒。
那些日子,就像每年在建國二村水塔旁施放的煙火,璀璨之後就黯淡了。民國75年韋恩颱風後,建國三村與四村走入歷史,民國85年眷改條例通過,民國95年,建國眷村住戶幾乎已經搬遷一空,人影變成了虎尾人口中傳說的鬼影,房子倒了,燒了,斷垣殘壁,荒煙蔓草,一片淒涼。
用接地氣的行銷語言 走出少見的營運模式
3年後,魯紜湘帶著已過世父親那句再也無法實現的「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搬回去」的心願,從台北返回虎尾,四處奔走,民國104年雲林縣政府公告登錄「虎尾建國一村及建國二村」為聚落建築群,
再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地方創生、農村再生計畫引進更多公部門與民間資源,準備將那些伴隨虎尾眷村人成長的碉堡遺構,塑造成戰備文化地景觀光據點。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說,國際地緣衝突加劇,建國眷村保留了防空洞等戰備設施,是戰事教育的理想場域。
▲日據時期指揮所內的實境體驗。
「這裡不是華山,也不是松菸,人多,這個眷村就毀了,我反而希望大家喜歡這裡,是因為她像個耐看的、樸直的女孩。」陳璧君說:「我們會把文化放在前面,沒有文化,眷村就沒有魅力,沒有靈魂。」
雲林縣長張麗善偶爾會在下班後輕車簡從,到建國一村裡的「抱糰料理」吃家常手路菜,除了餐廳,村裡拿下過設計大獎的丁棟、己棟、忠棟裡,你還可以找到咖啡館、藍晒藍染工作坊、小物工作室與吉他修護店。
建國眷村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說,「雲林縣政府與原住戶組成的協會間信賴度是夠的,縣長接地氣,處長懂行銷,因此發展出其他縣市少見的眷村營運模式。」
臨行前的黃昏,虎尾的天空一片天開雲閒,在二度造訪的「怪咖」啜飲一杯拿鐵,你會發現自己正和魯紜湘他們依戀著青春歲月一樣,留戀起自己在建國眷村裡度過的片刻光陰。
▲建國眷村老芒果樹攀爬體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