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歷史時刻三部曲|第一部 : 抗戰勝利80週年座談-5
A

重返歷史時刻三部曲|第一部 : 抗戰勝利80週年座談-5

領導人的戰略思維與策略

胡為真(前國安會祕書長,胡宗南將軍之子)
  
北伐以後中國表面上統一,實際上各地還是地方軍人在當地掌權。剿共之後,共產黨逃到四川,我父親是其中一支追到四川的部隊,一直從陜西到四川,後來又從甘肅下到四川,一直追到(川北的)松潘,共產黨從松潘逃到甘肅,再追上去。這個時候 ,蔣中正委員長就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說四川你不能夠擋住我,不讓中央軍進來。所以呢,中央的政府就進來了。
 
蔣中正先生在民國 26年11月在南京國防會議上講話,他說他老早想跟日本作戰,但是我們的後方在哪裏 ?一直到民國24年中央軍的力量進到了四川 ,蔣總統計劃以西北為大後方的思維有了轉變 :「我才想到一個是四川 ,一個是貴州 ,一個是雲南,就憑著這個西南的地區,就可以成為我們抗戰大後方,才能夠有打持久戰的條件。」
 
另外,日軍侵華之初主要戰場是在華北,自從蘆溝橋事變以後,為什麼會打 八一三 (淞滬會戰 )呢 ?就是我們怕日軍從北平沿著平漢路南下,一直打到中國精華的東南地區,我們那就沒的打了 ,所以呢 ,一定要把戰線由「從北到南」引到「從東向西」,沿著長江向內陸仰攻進到四川。怎麼辦到?就是靠八一三淞滬會戰,由國軍在上海主動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一再把精銳部隊投進去,逼著日本從華北與日本本土增援軍隊。


 
李慶平(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祕書長)

持久戰是我們抗戰能夠勝利的原因,這種戰略思想,蔣委員長從 民國20年918事變之後就已經開始思考,他知道我們軍事實力與軍備都不夠。因此民國24年先把在江西瑞金成立的蘇維埃共產黨政府的問題解決 ,把他們趕到到陜北,再與當時的德國合作,擬建立並由德軍將領協助訓練六十個有徳軍裝備的中國陸軍師。可惜到民國27年,有德國軍事裝備的師,只成立了十個。

這裡要談民國24年到民國27年這段時間,蔣中正蔣委員長腦海裡想什麼?民國24年他派了陳立夫到德國去,鄧文儀到蘇聯去,目的是要跟蘇聯達成協議,要蘇聯支持我們的抗戰,而蘇聯也有這個需要,因為德國可能要打蘇聯,因此蘇聯也想要跟蔣委員長有合作的機會,以便當時的中國軍隊能拖住日本侵華部隊,使日本無力侵略西伯利亞,進而使蘇聯免於二面作戰。


 
蘇聯在抗戰期間援助我們一千餘架戰鬥機,在哈密組裝。後來蘇聯與日來簽互不侵犯條約,才停止對華援助。
 
民國三十年下半年,美國才開始援華,先是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後是十三航空隊,使中美兩國的空軍空優戰力勝過在中國戰場的日本侵華空軍。當時中國陸軍拖住日本150萬日本侵華部隊,這是中國對盟國最大的貢獻。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侵華陸軍本擬由華北南下,但蔣委員長採取主動攻擊在上海的日本軍隊,使日本集結大量的部隊在上海。 蔣中正委員長動用 70萬部隊保衞上海,雖損失慘重,但保衞了上海三個月,粉粹日本宣掦三個月可亡中國的美夢。也使日本侵華部隊的戰略佈署由北向南,改由東向西。加上後來的武漢保衞戰,使我國有足夠的時間將江蘇、浙江、上海的實業及軍備工廠、戰略物質及人才移轉大後方。
 
再加上台兒莊大捷、在宜賓石牌,胡璉將軍以一個師的兵力,擊退日本侵華三個師團,保衛了重慶的安危。繼之衡陽保衞戰,方天覺將軍以一個師的兵力阻擋日侵華軍二個師團,薛岳將軍部隊的三次長沙保衞戰,撃退日本三個師團,振奮人心,也確保了戰時陪都重慶。


 
中國軍隊的奮戰與犧牲,全國各黨各派及全體同胞的空前團結,加上盟軍的援華,是抗戰八年能夠最终勝利的基石。
 
民國24年,共產黨部隊被趕到陝北,蔣中正委員長擬用政治解決毛澤東共產黨的問題,他派陳立夫的中統幹員去陝北會談,後至上海、杭州、盧山的雙方會談。
 
毛澤東同意國共合作,雖然主要還是蘇聯的第三國際給他們指示,不過這個勉強合作還是產生了效果,在武漢大會戰的時候,共產黨進來了,也有所貢獻。國共第二次合作依我的看法,是雙方有需要才合作,我們有需要,他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