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逛松山:富台新村、蔦屋書店、夜市與彩虹橋...12逛點收錄
A

撰文、攝影:楊沒


▲基隆河上的錫口彩虹橋。

走出松山車站所在的CTTY LINK壹號店時,西下的太陽在指紋造型的裝置藝術上留下通紅的唇印,但拼花地磚濕漉漉一地,顯然方才下過一場雨。距離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只剩幾天,寫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燈籠一路掛向慈祐宮廟埕前,不遠處6層樓高的慈祐宮後棟凌霄寶殿在藍天相襯下更顯得金碧輝煌,我在CITY LINK二號店的蔦屋書店喝了咖啡,歇了息後,不由得便往老松山火車站舊址走去。

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

我記起老松山火車站的鐵軌與月台就是兩條市民大道間的位置,也依稀記得彼時建築語彙沒有這麼層疊繁複,量體也沒有這麼突兀的慈祐宮,不變的是從以前到現在松山站都是台灣最忙碌的火車站之一,每天都有上百班列車會在這裡停靠。從以前的後站出站,過了八德路就是慈祐宮與饒河街夜市,那時的八德路車流嚇人,過馬路如過虎口,如今鐵道在地底了,又有市民大道分攤車流,松山車站依然忙碌,但是八德路的身段卻優雅了許多。

二十歲以上的松山人乃至於台北人,對虎林街平交道必然都還有印象。這個曾經是全台灣最忙碌的平交道,竟也是「台北市最後一個平交道」,它就在老松山火車站旁不遠處。鐵路地下化後,鐵軌與平交道變成一條種滿楓香的綠廊。房地產名嘴田大全從前就住在松山,這裡是他常來溜狗的地方,以前的鐵支路兩側如今蓋起了成排大樓住宅。田大全說:「這排房子都看得到台北101的跨年煙火。」

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蓋了從基隆到新竹的縱貫鐵路,水運被陸路運輸取代,夜泊的商人少了,小蘇州也漸漸沒落。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錫口街恢復了繁榮,日本人用上好的檜木蓋了松山市場,也拓寬了這條街。從日本殖民政府繪製的《台灣堡圖》上可以知道當年出了東門後會遇到的第一個大聚落就是錫口,而除了從錫口經現今的台北市齊東街通往東門的古淡蘭官道外,在廣袤的稻田與錯落的農舍間還有一條貫穿錫口庄南側五分埔地區往後山陂延伸的松山炭礦運煤台車軌道(清代叫保甲路),後來改鋪成了馬路,就是如今的虎林街。

虎林街南北段慢行 遇見安置富國部隊的富台新村

沿著虎林街往南走,過了從前是條大排水溝的松隆路,就到了囊昔的五分埔庄,也意味著我們從松山區逛進了信義區,不久之後,就會遇見分布全台灣許多個富台新村中的台北富台新村。


▲台北富台新村。

不過在找到富台新村以前,你會先遇到一個大彎,接著看見「信義川普」社區大門旁5層公寓牆上偌大的福德正神聖像,再過去一點就是五分埔福德宮了。從文獻上可以推測福德宮的位置本來在信義川普基地上,西元1847年初建時還是座「小河畔大榕樹下的小祠」。從松隆路口分岔出去的虎林街30巷與40巷那一大片5樓公寓叫「台北第一城」,因為價格平實,又鄰接四育與五常兩座公園,在這一帶的中古屋市場指名度很高。

我在成疊的文獻資料裡,找到過一本《五分埔福德正神手冊》,裡頭詳盡記載了廟的沿革與錫口十三庄的關係,在耆老訪談紀錄裡看到一段話:「虎林街是永井鐵工廠用炭屎(煤炭燃燒後的碎屑)鋪成的,也有是(基隆河撈起的)蛤仔殼鋪的,以前都是打赤腳踩在炭屎和蛤仔殼上走路。」


▲虎林市場。

如今我們很難想像踩著炭屎與蛤仔殼赤腳走路的滋味,只能區別虎林街不同路段的不同氣質。跨越永吉路後的虎林街,彷彿與北段分屬兩個不同的國度,左面是16層樓高的「太子東都」社區,右面是早年鐵路宿舍改建的永吉國宅,再往前就是知名的永春市場與虎林市場。田大全說:「饒河街是觀光夜市,有疫情時沒有觀光客,人就少了,虎林市場是台北最有名的黃昏市場,比饒河街熱鬧。」虎林市場不只吸引信義區與松山區在地人,遠從新店、南港、板橋搭捷運來的人也很多。


▲饒河街夜市。

傍晚開張的虎林市場 精彩小食一攤接一攤

這天不是假日,黃昏市場的北端大約只到了虎林街70巷口賣菜與賣水果的攤子,走不了幾步就找到了大榕樹下的「專一豆花」,這個不起眼小攤子的豆花非常可口,大熱天來一碗真是「心涼脾土開」。再往前一些是哈爾濱蔥花大餅的店面,我買了千層蔥花大餅與韭菜餡餅,接著又買了東加炸雞的雞腿與雞塊品嘗,知名的大飯糰我忖度沒有大肚量,放棄了,但排了長長隊伍的老上海包子說什麼也要買到,這天幸好只等了20分鐘,只可惜不曉得要事先預訂,硬是與一顆55元的和牛肉包緣慳一面了。
 
文化評論人張鐵志小時候與祖父母、父母親、叔叔們住在黃昏市場旁的富台新村,那是座當年政府為安置1950年流亡越南富國島數萬名軍人與軍眷而興建的眷村,但是張鐵志只記得祖父在如今是信義計畫區的聯勤四四兵工廠服務過。那時的富台新村還是戶戶狹長的平房,颱風時都會淹水,幸好記憶多半是美好的,尤其是只大他6歲的小叔叔領著他一起聽搖滾樂的這一段往事。

民國四十多年的時候,台北富台新村四周都是農田,當時還沒有松山路和忠孝東路,我在虎林街122巷遇到的老先生說,從前小朋友都會在田裡抓泥鰍,附近有個池塘,小孩也喜歡在那裡釣魚。張鐵志出生時,農田已經漸漸少了,他只記得改建前的富台新村裡有許多廣場與空地。

如今走在曾經有個大廣場的永吉路326巷時,已經尋覓不著張鐵志和玩伴們一起打棒球、打籃球或看戶外電影那些處所的蹤影,不過沿著他住過的虎林街120巷走,還找得到從前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所屬的西藏兒童之家那幢房子,只是在救總因應政治情勢變遷,轉型成單純的社會救助團體後,這裡已經變成提供課後托育與「兒童少年安置教養」的場所。再往前走就會碰上永吉路30巷,這是條不分日夜人潮擁擠的美食名巷。

後來眷村改建了,張鐵志與父母親搬到內湖去,但是他念的還是永春國小與永春國中,放學後總會先回祖父母住的虎林街老家。他回憶:「我們的眷村與外面沒有族群問題,同學都很台,小學時我就跟著用台語罵六字經了!」我循著他的上學路線,從虎林街某條巷子穿過松山路,走進松山路249巷,就找到了他情牽數十年的永春國小,從這個街廓跨過永吉路,就會走進五分埔服飾商圈。

逾千間店鋪聚集!五分埔找到你的平價穿搭

五分埔服飾商圈是全台灣數一數二的服飾批發業集散地,在橫九縱五大小巷弄間聚集了1,000多個店家,多半是少淑女流行服飾盤商,男性服飾店相對少,探訪松山期間來了4、5趟,也就買了1雙鞋和1個帆布包。其實,逛五分埔商圈的另一種趣味,是在永吉路443巷1、5、7弄一類窄巷子裡尋寶,此時兩側彷彿是綾羅綢緞搭起的佈景,很有在某個電影場景裡走位的快感,就算殺價時店員沒給你好臉色看,也不會介意了。


▲五分埔商圈入口。

天黑了,我可以選擇在CITY LINK裡找家好餐廳好好慰勞自己,然而最後還是走回饒河街夜市買胡椒餅吃。坐在祈福鐘下細細品味它帶著甜香的扎實麵皮時,我看見老松山的百年輝煌,一如這夜妝點慈祐宮的上萬顆燈火一樣燦爛,也看見隨著黃杰將軍麾下那三萬多個「富國島」上的老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