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書摘|天母回眸
A

美軍駐台的五六十年代,天母是外僑 的住宅區,房屋的外貌和當地的民房截然不 同,院子也 大,至少有 6、70 坪

天母舊稱三角埔,位在北市士林區境內,以磺溪與北投區的石牌為界。百年前居民不住在山下,而是聚集在今中山北路七段(舊稱天母一路)的山坡地。

由於偏離市區,被台北人認為是邊陲地帶。剛來台灣時只有公路局通達此地,地名的源由是在地人奉祀天照大神和媽祖娘娘,故有「天母」之稱。

美軍駐台的五六十年代,天母是外僑的住宅區,房屋的外貌和當地的民房截然不同,院子也大,至少有6、70坪,經過時常見戶外烤肉的情景。

由於老外家庭的遷入,美國學校和異國風味的餐廳因運而生,有邦交國家的大使館也選擇進駐天母,成為洋味最濃厚的地區。如今,200多間美軍宿舍獨剩天母公園對面的「白屋」,成為老天母人的時光記憶。

中山北路全長9.6公里,是全北市第三長的道路,僅次於忠孝東路(中正路)和延平北路,同樣的情形,愈接近末段就愈顯得荒涼。

六段的士東國小創校於1940年,日據時代稱為「士林東公學校」,是光復後士林區僅有的2所小學之一,學生來自當地的貧窮農家,常打赤腳上學,升學率不高。

美軍還在的時候,打掃幫傭和販賣二手家電,是搶著要做的工作,現在他們的後代恐怕已成為土財主。

如果想在天母悠閒地散步,忠誠路是不二之選,西起中山北路六段,平坦延伸至天母東路,中央分隔島上種植綠意盎然的臺灣櫟樹,沿途有運動場和公園,充滿活力。

在30多年前還叫「中十路」的時候,馬路尚未拓寬,啤酒屋比比皆是,霓虹燈的招牌入夜不滅,生啤酒和熱炒成為庶民喜歡的聚會場所。

直到違章建築被強制拆除,整條街如同脫胎換骨,大葉高島屋、新光三越、華納威秀、誠品書店等指標性商號紛至沓來;職棒季節一到,天母棒球場的人氣飆升,車潮洶湧。

自從美軍撤離台灣,這裡逐漸發展為大安區和信義區以外的「適住區」,天母人自我感覺優越,曾經反對捷運經過會破壞景觀風水,多以車代步,終於導致尖峰時段福林橋和雨農橋的交通擁塞。

由於房價昂貴,使得一些服飾精品店不得不退出商圈,2007年,「創意市集」在圓環廣場熱鬧開鑼,結合了跳蚤市場和RockBand的表演,因樹大招風引起居民的反彈,要求停辦活動,似乎有點不解風情。今日的天母景況,變化很大,舊的事物都不存在了。

我也看見2張有趣的照片,1967年秋天,2位相戀的年輕男女騎著本田機車,在天母公園前請路人拍下1張黑白照片,情牽52年後,影中人騎著同型機車,在原地再拍一張彩色的合照。

我也曾經帶唸幼稚園的兩個孩子到天母公園溜滑梯,如今他們都30好幾,歲月悠忽,等待他們長大,轉眼自己也變老了!

全文摘錄授權轉載自作者林野、黎明文化出版的《北城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