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總大件事|二、三代精采對談! 眷村精神始終閃耀
A

答維敏
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助教

眷村,這兩字對我而言,承載著我和父執輩們三代人無盡的回憶與情感,更是我魂縈夢繫情感停泊理想生活的嚮往。

隔代教養長大的我,爺爺奶奶從小叨念提醒著:「食物不要浪費、朋友有難兩肋插刀、鄰里間要互相扶持、物品錢財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些叮嚀反應著大多數眷村人的人格特質與情感依存。

「眷村」對我而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和一份情感的寄託。

記憶中那段刻苦又快樂的童年,兒時玩伴的義氣扶持與情感牽扯,零碎意象的老房子舊磚瓦,隨著時代的變遷,眷村的面貌逐漸改變,但這份對於眷村生活的憶念,如陳釀的高粱在我心中愈發濃烈。

我,是眷三代,父輩的祖籍為湖北、母輩的祖籍為福建。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眷村(板橋大庭新村),直到小學五年級眷村改建後搬離。

眷村的生活節奏緩慢而樸實,當時居住的房子大多由木板和鐵皮搭建而成,對比現在的大樓式住宅堪稱簡陋,鄰居間的物質條件都很一般,大夥們卻能在這樣的環境裡相互取暖扶持,找到情感寄託。街頭巷尾的叔叔阿姨們彼此相識,像家人般的互相照顧。

記憶中的清晨,村子裡的鄰居大媽們會聚在一起高分貝地閒聊,她們大多是軍人們的家眷,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的鄉音,彼此閒話家常分享著生活中的點滴,誰家的兒子考試第一名,誰家的女兒又失戀了都不是秘密。

我們小孩們則在巷弄間嬉戲玩耍,騎馬打仗、打彈珠、用粉筆隨意在地上畫9格「跳房子」,這些不花錢的遊戲總可以讓我們這群毛頭小孩蹦蹦跳跳一整天。

整個村子內充滿著歡聲笑語,這種濃厚的人情味和社區凝聚力,以及鄰里之間互相扶持,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手,正是眷村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我現在最常懷念的時光。

村子裡家家戶戶的飲食文化更是別具一格,融合了大江南北各地特色,巷口王媽媽最擅長老北京炸醬麵,手工打揉到出筋的手擀麵,佐以乾黃醬、鮮黃醬、甜麵醬,三醬炸炒五花肉丁至泛出油花。

盛在厚質寬口的大碗上配上小黃瓜絲、蔥白、豆芽等碼料超有儀式感,一口麵加上整瓣的蒜頭,是我至今回味無窮的家常美味。巷尾的杭州大媽,過節時灶上燉煮的東坡肉,繫上打得工整的十字草繩,肉質軟爛Q彈不膩口。

但最愛的還是我奶奶做的麵疙瘩、紅燒獅子頭、粉蒸肉、燻魚及糯米蓮藕。這是我記憶中的眷村美食,一口肉總能配上一大碗米飯的香甜!

從北方的麵食到南方的米食,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獨特的家傳好味道,誰家孩子肚子餓時,從巷口走到巷尾,媽媽們隨意地餵食,基本上就能填飽肚了。

我心中許多傳統的家常菜,都是在眷村中流傳下來的。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味蕾,更勾起了人們對故鄉的思念。每一口飯菜,都像是一段故事,訴說著眷村的過往與今朝。

而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春節,爺爺奶奶嚴格規定過年期間家裡的每位成員都要返家團聚,從小年夜開始全家人一起大掃除,待在自家包餃子、用大蒸籠炊製年糕,當一縷縷白煙從竹編蒸籠冒出,伴隨著竹子與香甜的糯米滋味,年夜飯的一道道好菜已擺滿圓桌。偶爾會有幾戶人家掛上喜氣的紅燈籠,大家一起貼春聯穿新衣,巷弄裡放鞭炮,眷村裡的年節氣氛真是熱鬧非凡。

初一一大早,會互拜早年、到處串門子,街坊鄰居共享或分食美味,一直熱鬧到十五,這樣的年節氛圍牽繫著住民之間的濃厚情感,更是眷村文化交流融合下散發出的特有年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眷舍逐漸被拆遷,這讓我感到無比惋惜,瓦房檐下,承載著我兒時記憶的屋瓦已不復見。感傷之餘,轉念一想,眷村文化並未因此消失,反而成為了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被更廣泛的傳承與散播。

例如各地政府積極推出「以住代護」計畫,突破老舊眷宅的保存困境,或將眷村改造成文化館或觀光景點,吸引遊客體驗歷史,更有許多藝術家和文學創作者,將眷村的故事、風俗和情感融入至其作品中,透過戲劇、文學、電影等,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這份獨特的人情文化。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眷村的精神始終在我們心中閃耀,它教會我們珍惜身邊人,珍惜那份簡單而真摯的生活,期盼未來的日子裡,這份文化永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眷村的溫暖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