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
現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經歷:曾任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縱谷跨域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大一不分系學士班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民國112年(2023年)11月8日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在台北成立(簡稱眷總)。有趣的事情是說,有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GustavJung)說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當時我已經起心動念,計畫只要隔年卸下在學校的行政工作,就要開始認真探討外省族群與眷村文化,藉由鋪陳其理論架構,來喚醒有識者覺醒來攜手守護中華民國。
當我今年2月開始撰寫相關文章,立刻就跟眷總聯繫上,深感彼此志同道合,趙怡理事長與文史小組郭克智召集人都希望我能替眷總設立的「愛中華,愛國旗,愛台灣,愛和平」這4大宗旨做個觀念詮釋,我完全能心領神會這4大宗旨背後的源由,畢竟這來自我們共有的文化集體潛意識,因此這裡來談談我覺得眷總會如何「由愛出發」來實踐這4大宗旨。
正如趙理事長再三強調: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希望這種認同能變成眷村子弟的共識。其實,經由各種考古發現,目前得知中國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有東西兩大文化類型:炎帝是西部擅長農耕的華夏部落聯盟共主;黃帝則是東部擅長牧獵的東夷部落聯盟領袖,後世所謂「炎黃子孫」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說:2個部落聯盟從此交融無間,變成一個更大的群體,共同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活。
眷村讓全中國五湖四海的同胞都匯聚在同個聚落內,讓本來差異性甚大的各省同胞,基於對中華民國政府的認同而聚居在寶島,這的確是種「炎黃合作」,意即炎帝與黃帝兩大部落聯盟捐棄成見,放下生活型態的差異,向彼此學習,共同經營出嶄新的家園。
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這種刻骨銘心的經驗,這使得來到眷村的人都是自然而然帶著這種文化集體潛意識,共同在眷村做個炎黃子孫。
因此,我思考眷總有關「愛中華,愛國旗,愛台灣,愛和平」的4大宗旨,會特別關注如何從「炎黃合作」的意象出發,來繼續孕育無數的炎黃子孫。我希望「眷村」變成一個海納百川的文化概念,吸引各種族群都能匯聚於一堂,大家在這裡傳承聖賢的智慧,再將寶貴的生命經驗交給子孫,畢竟眷村生活曾經就具有這種深刻的意義,更要變成我們對未來的號召。
首先,我們來認識何謂「愛中華」。
中華文化是全體華人共同的根,但大家對於何謂「中華」總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如同我常闡釋:「中」是指「內在的覺醒」,「華」是指「外在的實踐」,「中華」就是指「內聖外王」,意思是說:中華文化是種內聖外王的文化,我們從古至今就高度重視個人修養,尤其關注心靈的內觀,並希望人通過內在覺醒往外在實踐,開展出圓融無礙的社會成果。
這就能解釋為何我們常兼容並蓄善待不同國籍的人,並共同在內部凝聚成「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種複合民族,融合各民族於一爐,跨越血緣、宗教、語言與風俗的區隔,只關注人是否有內在的覺醒與外在的實踐,我們希望帶著覺醒來開展社會生活,使得個人、團體與國家都能沐浴在安寧祥和的環境中,因此,「愛中華」意謂著我們由愛中華文化,進而愛這樣氣象恢弘的中華民族。
再來是「愛國旗」。
眷村文化的產生,來自中華民國政府的遷台。
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面國旗是一個核心的意象,能畫龍點睛指出我們這個族群的特徵,任何社區只要家家插上國旗,你就會知道這就是「眷村」,這已經變成大家公認屬於眷村藝術作品的經典畫面了。眷村文化就是特別指「中華民國文化」,檢視是否屬於這一文化的意象就是國旗。
我曾經指出:外省族群有著高度的「民國信仰」,意即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是其心靈的皈依,這種信仰如同閩南族群的宮廟信仰與客家族群的宗祠信仰,已經擴散開來,變成全體台灣人共同深植於斯土的靈根,因此,「眷村」應該如同宮廟與宗祠變成一種「神聖空間」,「愛國旗」這一文化集體潛意識,更意謂著我們對中華民國的高度認同。
第三是「愛台灣」。
雖然眷村在大陸時期早已存在,卻直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才開始獲得大規模實踐。外省族群的本土化,就來自台灣這塊寶島的滋養。
大陸的祖籍是我們族群念茲在茲的「故鄉」,「眷村」則已變成我們族群「雙鄉經驗」中無法割捨的「家鄉」,我們的長輩無不都是「保衛大台灣」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愛台灣」早已深植於我們的文化集體潛意識中眷村文化就是我們在台灣展開特有的本土化。
「本」是指「根基」,我們的根基是中華文化,這是個垂直的向度;「土」是指「在地」,我們的在地就是台灣社會,這是個水平的向度。
眷村的本土化就是在台灣社會實踐中華文化,有人因此稱自己是「眷村原住民」。沒有台灣社會的包容與承載,就不會有如此豐富而深刻的眷村文化,我們通過生於斯長於斯的經營,來完成我們對台灣的熱愛。
最後是「愛和平」。
大陸是我們魂牽夢縈的故鄉,兩岸獲得和解共生,我們每個人才能在台灣安身立命。眷村文化有著濃郁的現實感,這是因我們的族群都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尤其面對過家破人亡與生死流離,深知覆巢無完卵,我們對於「和平」有著特別深刻的體驗,我們始終相信: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應該要藉由各種交流,相互理解彼此的善意,共同經營出有利於和平發展的環境。
和平其實是種心量與德性。《左傳.昭公二十年》記晏子說:「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當人懷著寬闊的心量與德性,產生進退有據的智慧,就能實踐和平。記得《中庸》第一章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反對戰爭,希望運用古聖先賢的智慧來落實和平,讓兩岸的中國人都能永保安康,因此眷村文化產生於戰火,卻是個愛和平的文化。
從愛出發,眷總設立這4大宗旨,來做為自己從事推展眷村文化的準則。
這裡特別指出:為什麼眷總要稱作「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而不特別指稱自己是外省族群的團體呢?
生活在眷村中的人,固然多數人是外省族群,卻不限於外省族群,如同宮廟文化由閩南族群開創,卻不限於閩南族群,眷村文化本由外省族群開創,卻能提供給生活在台灣的全部族群來共同參與。
當我們能落實這四大理念,願意「愛中華,愛國旗,愛台灣,愛和平」,我們就會是「眷村人」,這使得「眷村人」的範圍囊括各種族群,大家在生活中落實內聖外王,腳踏實地站在台灣的沃土,守護中華民國的憲政秩序,我們生命有著和平的智慧,更能共謀海峽兩岸的永續和平,這樣的眷村人就是堂堂正正的炎黃子孫,發展這樣的群體,就是我心目中的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