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故事盒:全台最摩登美式眷村.成功新村的華麗轉身
大遷徙時代,老一輩榮民與榮眷有一輩子說不完的輝煌過往,不論名留與否,總之苦難絕無少過。究竟是英雄創造了時代,還是時代創造了英雄?
民國39年末,全台最大軍眷社區「成功新村」動土,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精華地,仿美式社區無籬笆圍牆,把來自中國大陸不同省份、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者,安詳和諧的圈在一起生活,成了族群融合最佳典範,而今,從眷村、國宅華麗轉身的成功社區,仍是許多台北市民心中的夢幻居所。
打造全台最先進眷村
為揭開「成功新村」的神秘面紗,在台北市大安區群英里里長石忠勝的穿針引線下,有幸認識由「眷二代」所組成的成功新村二代會,數十位年屆六、七旬長者,每週四固定排除萬難赴返國宅里辦、活動中心兜兜轉轉、閒話家常,彷彿時光一下子回到當年。
民國40年11月2日成功新村落成啟用,這是已故孫立人將軍任職陸軍總司令時所建,記者到訪當日,孫家後代也出席二代會,昔日共同生活回憶一秒躍上心頭。
早在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棄守大陸、撤退來台的前2年,孫立人就被調派到台灣,負責高雄鳳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與整編,後因考量軍眷住宿需求,進而從黃埔新村移師北上,打造成功新村。
「成功新村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孫將軍參考美制眷村所提出的規畫設計。」從當年參與籌畫的王筠、嚴孝章及副官處王廷棟副處長口述記錄可知,開發團隊原物色南機場為基地,但孫立人將軍親訪後,認為該地地勢太低因而作罷,最終才選定目前成功國宅現址。
翻開珍藏的社區戶籍圖,屬陸軍總部眷村的成功新村,房舍無竹籬笆圍籬,門一開便是花園、大片空地,窗戶大、院子大,基地中央規畫有公園、籃球場、遊樂場、電影院,以「永遠的成功新村志工」自詡的眷二代張平說:「當時我們的社區絕對稱得上是全台最先進眷村。」
民國49年陸軍總部命名為「成功新村」,住戶多為國軍將、校級軍官。
眷村生活歷歷在目
張平回憶,自家位於4巷丙棟418號房,門前有棵木棉樹,屋外有紫藤攀爬,藤粗如手臂,當時前後院尚未做籬笆,雞犬相聞、唇齒相依,一抬頭就能見鄰居家厚實的灰色屋頂,家家戶戶窗明几淨,內牆則以泥巴、洋灰砌成,隔音效果不佳,鄰家一有動靜,大家便發揮守望相助精神。
「為了給孩子補充蛋白質,眷村媽媽幾乎都有養雞,永遠忘不了後院滿地雞鴨屎,天冷還要給小雞挪進屋內照燈取暖,母親就坐在一旁的小圓桌旁繡花。」張平笑稱,民歌手王夢麟也曾是成功新村住戶,初中剛學會ABC就拿把吉他,在住家對面的公園石凳上唱著《You are my sunshine》,嶄露才華洋溢的一面。
在眷村未改建成國宅前,張家對面就是醫務所,由蔣宋美齡夫人創辦的婦聯會向美國爭取醫療物資,屬於社區內較晚興建設施。早年軍人有配糧,社區內住戶按大、中、小口配給米、麵粉、油、鹽及媒代金,天主堂則發放牛油、包穀粉,可以做窩窩頭,是童年記憶中的美味。
夜晚,社區內草地、水埤塘、洪士奇將軍家門口(鳳雛公園原址,現已改建大樓)與防空洞邊螢火蟲滿天飛舞,公園另一端5巷昏黃街燈下,賣餛飩的敲梆子聲,總在靜謐的夜裡傳得老遠。
眷村居民陳大哥回憶,剛入住前幾年,很多人在大陸老家不曾見過颱風,每當颱風季來,總部會派交通車在傍晚時接駁村民們到師範學校大禮堂「避颱」,各家備妥草蓆、軍毯、蠟燭,扶老攜幼躲颱風,直到幾年後眾人才見怪不怪。
貧困年代下有安樂窩
張平笑說,每當颱風過後,社區積水未退,孩子們最喜歡挽起褲腳就下水溝抓泥鰍,社區籃球場永遠戰況激烈,每週三、六會不定期舉辦蚊子電影院,各家大小都會搬小板凳占位子,是貧困年代的豪華享受。
4巷頭段是慈愛幼稚園,朱愛慈園長如今高壽103歲,尾段鋁皮屋蓋的誠正小學,後改名成功小學,每到夏天溽暑蒸騰,對面是社區大禮堂,放假開舞會時總有憲兵站崗。
村口的小劉麵館24小時營業,50年代已賺飽舉家移民美國,張平記憶猶新「他剛到村子就因匪諜案被抓,還是老村長出面擔保才放出來。」兩岸開放後,劉老闆返回長沙終老。
村子裡的另一頭,每天早晨的公園圓環處,穿著戎裝的大人們坐交通車去上班,彼時「梅花」朵朵開,場面壯觀,都是挺直腰桿子的榮耀與認同,也不乏搭乘吉普車的,張平年幼時曾經乘坐父親的中型吉普車搭便車上學,途中還要接其他叔叔們共乘,他強調:「村子裡各家食衣住行水準都差不多,不只是一個大家庭,更重要的是像個心靈城堡,把眾人緊緊圈在一塊。」
敬老護弱眷村精神
民國69年因眷村老舊破敗急需改建,便由當時擔任陸軍總司令的郝柏村與台北市長李登輝簽約,於隔年開始改建,3年後落成為現今的「成功國宅」,門牌為大安區群英里。
由38棟高低錯落的大樓所組成的集合式住宅,成功國宅總戶數約2450戶,中庭與西區連成一大型廣場,光社區庭院就有千餘坪,因汽機車無法進入,老幼婦孺住戶在此散步行走安全,社區內就有郵局、餐飲小吃店、圖書閱覽室、超市、診所等,規畫完善生活機能便利。
同樣在成功新村出生長大的石忠勝,年輕時做房地產仲介賺到一桶金,後來因看到村里有許多問題待解,民國87年決定參選里長,他帶著記者走逛一圈,若不是他提起,外人很難想像,被視為燙金地段的國宅過去每逢下雨必積水,中庭更是路面高低不一,他上任以來便向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爭取經費。
把敬老、護弱、環保、藝文作為經營里民關係的4大核心,石忠勝血液中留著堅忍不拔性格,擔任里長26年來,他堅持推動老人供餐從未間斷,愛打籃球的他曾和年輕人PK導致手斷腳斷,仍堅持每天清晨7點20分在社區口站導護,未曾間斷,也設立獎助學金,幫助里內單親弱勢家庭孩子,「 對的事情就是要堅持,我總是告訴這些被幫助的孩子們,現在你需要社會來幫助你,將來等你有能力回饋時,就繼續把這個眷村精神延續下去。」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當年的大陸冰店、彈子房(撞球間)、雲祥商店、綢布莊陸續消失,只剩下碩果僅存的豆腐店,能喚起成功新村榮眷記憶中的滋味。村中老人逐漸凋零,當年的「眷二代」如今已是白髮斑斑的七、八旬老叟,唯獨提起村子,眾人立刻一秒喚起當年飛揚的青春與多采溫馨的眷村生活。
張平感性的說:「若非當年的眷村住戶,只見現今社區者,無法理解這裡是失落的桃花源。」一回首已是半世紀,老天爺猶如開了玩笑,為眾人注入一種集體記憶的催眠針劑,讓當年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血濃於水的生活在一起,成為開枝散葉的第二故鄉。
撰文、攝影:王筱君 部分圖片翻攝:《成功新村幼誌緣》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