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社論|李慶平: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
A

李慶平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秘書長
學歷:政大外交系學士、政大外交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會駐美黨務督導員、駐美代表處


1949年將近60萬國軍,隨中央政府撤退到台灣,是當時保衛台灣的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在1950至1960年代,經歷金門古寧頭戰役,一江山戰役,大陳群島防衛包括軍民撤退台灣,東山島戰役,八二三炮戰及大小型空戰與海戰後,使台灣遠離戰火,國軍功不可沒。

從1950至1970年代,政府為安置國軍海陸空及其他軍種的眷屬, 由政府專案撥款及婦聯會募款,在台灣各縣市設立897個眷村。在眷村居住的第一代軍人及子弟,創建了各省融合的多元文化,是台灣近代文化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1980年開始由於眷村已老舊,政府實施眷村改建成軍民共處的住宅政策,以配合台灣各縣市都市計畫發展的需要。目前897個眷村大部分已改造成住宅,只保留13個眷村作為歷史、文化創意及活化成商業、觀光的平台。

經過70餘年,眷村第一代軍人及配偶,目前大部分已凋零,尚存者也在95歲以上。而第二代眷村子弟已屆齡60至85歲,不完全的統計,第二代眷村子弟在海內外將近50萬餘人,其中約5萬餘人克紹其裘,成為職業軍人。大部分眷村第二代從事各行各業,融入台灣社會,為台灣提供了重要貢獻。

眷村第二代子弟是經歷了父母的眷村文化生活,也深切了解父輩的使命及眷村的精神。當眷村第三及第四代也融入台灣社會之時,我輩第二代更應團結,使眷村子弟愛中華、愛國旗、愛台灣、愛眷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鬥的精神,及眷村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得以傳承。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也在此一背景下,由許多眷村子弟積極參與而成立,先輩衞國衛民史跡斑斑可考,我們認為有必要及早出來詳實傳頌以振人心。此際猶為時不晚,但我們若還不做,將來不僅是遺憾,更是後悔!眷村精神及文化是我們保家衛國的共同記憶,絕不僅僅是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