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好玩|眷村好好吃:左營蘇家鹽水鴨
A

左營蘇家鹽水鴨,走過一甲子的眷村味

撰文:陳婷芳 攝影:曾信耀 圖片提供:蘇家鹽水鴨

提到眷村美食,總會有些在地人的口袋名單,在高雄左營的蘇家鹽水鴨就是走過一甲子的家鄉味。隨著左營眷村改建,早年蘇家鹽水鴨在崇實新村眷舍前擺攤的景象,只能留在照片影像中,成為一段追憶的往日時光。如今蘇家第3代蘇琦、蘇薇2姊妹接手家傳手藝,把奶奶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流傳下去。

10年前左營眷村陸續拆除,仍舊在左營重新落腳的蘇家鹽水鴨,躋身在一排嶄新透天街屋住宅之間,始終不改其本色的是同樣的低調招牌。不過只要營業時間一到,在門口擺放一張折疊桌,熟門熟路的客人就會絡繹上門。

左營眷村昔日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海軍眷村,因為有來自各省的居民,因此常常有走完一個村,就像走完整個中國大陸似的,聽到各地的方言,吃到大江南北各樣的料理。「這家姓吳就是吳媽媽,那家姓陳就叫陳爺爺,我們家姓蘇、賣鹽水鴨,眷村裡就一直稱呼蘇家鹽水鴨。」蘇琦笑說,很多眷村口味都是如此冠名,以前連招牌都沒有。

蘇家爺爺奶奶祖籍南京,當年隨軍隊來台,在高雄眷村落地生根,早年眷村生活刻苦不易,奶奶蘇鄧靜芬當時仍在軍區上班擔任接線員,為了家計而在南京老鄉傳授之下,學習鹽水鴨製作來養家餬口而兼賣鹽水鴨貼補家用。

每天早上要先到市場挑選鴨子,在家裡把製作鹽水鴨完成,先處理完畢鹽水鴨製程,晚上再把攤子推到眷村口,在攤子上剁鴨肉來販售,那時候僅能供應一天3至5隻不等的鹽水鴨,卻也慢慢的在眷村累積了好口碑。

蘇家第2代兩兄弟蘇信志與蘇信忠就讀國中時,就得幫著家裡做工,不只要將鴨毛剔除乾淨,上學前身著校服到眷村巷口幫忙顧著攤位,放學後也要回家清洗蒸籠,當時一個蒸籠頂多蒸出4隻鹽水鴨,一開始常常一整天也賣不完,有時等到天色暗了,蘇鄧靜芬才慢慢將攤子推回家。

後來漸漸在眷村街坊間積攢口碑,左營軍港軍艦上的阿兵哥也會趁休假來買鹽水鴨腿,逢年過節時,部隊加菜,就會來訂購蘇家鹽水鴨。

蘇信志回憶,除了過年休息,父母幾乎是全年無休,就算颳風下雨也會照舊推著攤子到眷村巷口,尤其是準備過年時,老客人都知道提前訂購,當時還得記載在簿子上,每每除夕之前一定是全家總動員,雖然年復一年在忙碌中迎接新年,心情一直很開心。

老一輩眷村人守望相助,濃濃的人情味就在日常時光裡,「擔心有人會買不到鹽水鴨,做小生意也要為別人著想」,蘇鄧靜芬不只把鹽水鴨留住家鄉味,也留給孩子最好的身教。

用蒸的鹽水鴨.保留道地原味

鹽水鴨是南京的著名特產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吳地記》中即有南京人築地養鴨的相關記載,究其歷史源流長遠。蘇奶奶因緣際會習得鹽水鴨作法,和傳統的醃臘製品完全不一樣,南京鹽水鴨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種低溫畜禽產品,以冷食品嘗為主,且蘇家鹽水鴨又以「蒸鴨」迥異於坊間「煮鴨」的作法,也因此創造其口味獨到之處。

有別於時下市場的多角化經營型態,蘇家鹽水鴨一直以來只販售鹽水鴨,品項也數十年如一日。蘇琦表示,鹽水鴨製作相當費工耗時,首先必須挑選飼養90天、3斤重的母番鴨,先把鴨子洗淨,再抹上粗鹽醃製,同時把鴨骨捏碎,讓味道醃得更透澈,並靜置一個晚上,隔日早上才開始浸泡蘇家50年祖傳秘方老滷約1個小時,接著在鴨肚子裡塞入八角、老薑以去除鴨子的腥味,就可以放進蒸籠蒸鴨子了。

蒸熟後的鴨子外皮金黃、表皮泛著油脂,同時因為用蒸的烹飪方式,更能保留鴨肉的原味,這時候要先等待鴨子吹涼才能剁切,剁鴨肉時就能看出鴨肉細緻的紋路,吃起來肉質緊實又入味,淡淡的鹹味中還夾雜鴨肉的甘甜。

蘇薇透露,自從有了夜市小吃鹹水雞之後,偶爾就有首次慕名而來的客人詢問胡椒粉、辣椒、辣油等等調味料,對於出身正統的南京鹽水鴨,美味的關鍵來自於繁複的工序,其實並不需額外的調味料與沾醬,相比華而不實的各種吃法,鹽水鴨愈顯得傳統純粹。

眷村人的餐桌.故事回味無窮

至於蒸鴨子留下的湯汁,還會用來滷鴨翅、鴨腳、鴨舌和鴨胗,就像婆婆媽媽們到菜市場買菜送蔥,老主顧都知道鹽水鴨會附上一包鴨高湯,因為許多眷村長輩都非常勤儉持家,用鴨高湯煮麵放上鴨肉,一碗自製美味的鴨肉麵就能立刻上桌,或把鴨肉剝絲變成鴨肉飯,鴨肉吃不完也能變化多種料理,眷村媽媽們總是想方設法讓餐桌上的菜餚成為精打細算的妙招。

「以前在眷村時,過年想買我們家的鹽水鴨,都是要預訂的。」蘇薇回憶父親當時無法量產太多,蒸出來的鴨子都會寫上名字,曾遇過眷村老伯伯堅持一定要買到鹽水鴨這道年菜,竟乘其不備抓了一袋鹽水鴨,立刻騎單車走掉,讓她只好一邊扯開嗓門一邊追著鴨子跑,每每想起這段往事仍覺得好氣又好笑。

從奶奶蘇鄧靜芬、父母親蘇信忠、許善琴,一直到蘇琦、蘇薇2姐妹和夫婿接手打理蘇家鹽水鴨,從眷村口的小攤子到透天厝的低調門市,同樣來自屏東潮州的鴨子,仍舊清晨就開始工作的醃滷和蒸製,左營眷村60年的老味道繼續傳遞著光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