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眷村精神不死 奮起飛揚無限
A

蒙友人邀約,我於今年3月22日參加了「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所舉辦的春季聯歡晚會。

很久沒有參加這種聚會了,但晚會一開始就受到了旗隊的震撼。在《我們是一群弟兄》的歌聲中,緩緩的讓我陷入了沉思。

我問自己,為什麼我會認同在晚會中遇見的每一位嘉賓?我對待他們的態度像我的姊妹兄弟一樣;難道我不會有一點自作多情嗎?我有沒有一廂情願?我心中冒出這些問題。

可是在晚會當時,我壓根沒想過這些問題,只會一個勁兒的享受周遭的氛圍,那熟悉的口音與容貌,那童年溫馨的記憶,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

我們在眷村長大的童年,物質並不豐富,雖然沒有餓肚子,但也絕談不上富裕,可生活簡樸,南腔北調,行事規律,齊心愛國,是每一位眷村人成長的記憶。

在眷村中,總是遇到年長的長輩人,不經心地聊到當年在大陸的情形。我們做小孩的只能靜靜地聽各式故事。我記得有一次,我問我媽媽周大爺(我們山東人稱伯父為大爺)走了沒有?我媽媽居然回答說,還早呢,才剛到湖南。至今想起來不覺莞爾。

正因為如此,所以咱們眷村人從出生開始,就活在時空交錯的環境中。

我認為,認同大陸是我們的家園,固然很好,就是否定這個認同,其實也沒錯,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生活在台灣,長在台灣,日後說不定也有可能會終老於此。

除了認同這一件純粹屬於個人的事情之外,我覺得眷村人具有值得驕傲的3項特質:

第一、在逆境中求生存;
第二、在貧困中求發展;
第三、在陌生中找親情。

有人會說,這三點很普通,並非眷村人所專屬。

這話說的沒錯,不過眷村人特別值得驕傲的這3點,因為在台灣,他們面對的逆境,貧困與陌生都太特別。

第一,在逆境中求生存。
眷村人是因內戰失利從大陸撤退來的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這場內戰是意識形態的對決,因此許多人,包含我父母,都不斷地告訴我們,共產黨太厲害了。我們因為家破人亡,不得不避走他鄉,跟著政府逃難來到台灣。

這種逆境太特殊了,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特別的,因為意識形態而引發了上百萬人的遷移。說遷移也是好聽,其實就是逃難!

第二,在貧困中求發展。

承接上一點,眷村的生活沒有寬裕的,至少在一開始。貧窮與困難是大家兒時的記憶,我們只能說我們的童年物質欠缺,但精神豐富。

雖然日子一天天地好起來,逐漸有發展的機會,收入慢慢增加,但原有離鄉背井、拋妻別子的環境,伴隨著開始的貧困慢慢發展起來,誠屬不易呀!

第三,在陌生中找親情。

眷村的溫馨來自鄰居的守望相助。原來屬於錦繡河山的南腔北調,卻因緣際會地近在咫尺。這使得缺乏親戚的我們,把鄰居視作親戚,而原有留在大陸的近親,卻當成遠親。

這種在陌生環境中結交親人的習性,基於共同的認同與記憶,傳遞開來的結果就是我們的生存原則。我至今依然有這個習慣,只要聽到有人主動告訴我籍貫是山東時,我會很自然地以親人相待,馬上問山東哪兒的?

這種情緒完全是我個人的,但大多數人在我詢問之下,得到的反應卻是相同的熱度。這讓我受到莫大的鼓勵,養成了我與人為善的個性。

雖然我們有如此多的特質值得驕傲,但目前台灣的局勢卻將咱們眷村人視為同溫層。

很多人認為,眷村人永遠懷念竹籬笆裡的春天,從來不去看看天后宮裡的媽祖像,更別說通靈的八家將。

我說,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特殊的逆境,貧困與陌生,確實讓眷村子弟成為自我認同極強的一群人,而且伴隨著歲月無情,加上歷史巨輪,終究會將這份情誼與認同慢慢的從台灣的歷史會抹去。

我原來認為,無法改變歷史的軌跡,眷村人的情感會自然消失,但是在聯誼晚會結束的時候,當我獨自一人默默地看著聯誼晚會寫著「眷村精神,奮起飛揚」的標語時,我喃喃自語地回應,「眷村精神不死,奮起飛揚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