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點,當多數人都歇息了,新店三民路旁的一盞燈才剛亮起。從打麵糰、醒麵、發麵開始,姑媽早餐店在城市進入沉睡時,已先一步運轉起來。5點半,鐵門一拉,香氣與熱氣飄散而出,第一批熟客已經在門口等候。
這些日復一日的勞動日常,是秦友煌人生一次轉彎後的選擇。
秦友煌與先生徐凱文過去曾經經營貿易事業,生意忙碌而緊張。但當孩子出生、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生活的重心開始轉變。他們決定結束原本的事業,接手秦友煌母親的早餐店。
「以前是幾百萬幾百萬的賺,現在是幾百塊幾百塊的賺。」秦友煌笑著說,「但至少現在賺的是現金!」
從廠房到廚房,從辦公桌到餐桌,他們用汗水和麵粉開啟新篇章,換來與家人相伴的時光。
從廠房到廚房 開啟第二人生新篇章
姑媽早餐店的前身,來自一段更早的家族記憶。
秦友煌的父親自河南渡台,母親則是日本人,他們早年在台東從事造林工作。林班工人的餐食需要張羅,在講求體力與效率的情況下,母親便動手學做燒餅、饅頭,既能確保工人能吃飽,也方便勞動時攜帶。
後來因父親生病,全家北遷新店方便就醫。當時的新店仍有許多眷村,外省人偏愛麵食早餐,包子、燒餅、油條都是必備餐食。
秦友煌的母親看中這需求,為了生計也為了接觸新環境、認識新鄰居,便利用好手藝與舅媽一同開了早餐店。
由於舅媽的孩子稱秦友煌的母親為「姑媽」,顧客也就順口跟著叫,店名便取作「姑媽早餐店」。
而這麼一開,至今也已近50年。秦友煌小時候常被喚到店裡幫忙。麵糰的手感、煎台的聲音,都是她成長記憶的一部分。
如今接下這份工作的她,手法嫻熟且態度從容,靠的就是多年的身體記憶與情感連結。店裡沒有花俏的配方,調味也從不複雜。秦友煌說:「我們主要就只用鹽巴、醬油、香油、胡椒粉這些基本的調味料,吃的東西很重要,不能亂加。而且我們也不賣隔夜的食物,只要新鮮就會好吃。」
姑媽早餐店最受歡迎的品項絕對是「發麵餅」。
發麵餅用老麵發酵,表面再撒滿白芝麻與細糖粉,經過高溫烘烤後,外皮酥脆更帶著一點炭香,內部濕潤鬆軟,有咬勁卻不會乾硬,咀嚼時還有麵粉的香氣和老麵的韻味。
秦友煌說:「其實重點不是口感,而是老麵做成的餅,吃了比較不容易引起胃酸或脹氣。早上第一餐很重要,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吃得舒服健康。」
原本只單純賣餅,後來秦友煌突發奇想,加入自己炒的豆干絲與榨菜,沒想到這樣的組合竟然意外受歡迎。
若再加上豬排與蔥蛋,就是一份吃完1個就飽到下午,中餐都可以省下來。」她笑說。
不少人特地預訂冷凍發麵餅帶出國,甚至一次購買上百個。秦友煌分享:「有顧客跟我說,他們在國外機場看到其他旅客也有帶我們家的餅喔。」憑著發麵餅的包裝,一眼認出彼此都是姑媽早餐店的顧客,竟然成為海外遊子微妙而親切的辨識方式。
另外,還曾有一位女子來店裡買餅後淚崩:「以前都是爸爸買來讓我帶出國,這次回台灣是辦爸爸的後事,再也沒人為我買餅了。」發麵餅承載了父女的愛,也成了她與爸爸的回憶連結。
如今,新店的眷村多已拆除或改建,地景變了,人也搬走了,但眷村文化仍根深蒂固,融入台灣多元風貌。在地半世紀的姑媽早餐店,也成了這段歷史最美味的註腳。
姑媽早餐店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三民路79號電話:02-2911-0733
營業時間:05:30~11:00;週二店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