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人物誌|間關千里的記憶拼圖 信世昌用18個故事找回失語的一代
A

對多數人來說,家是一條直線,從出生到成長,一路延伸至成家立業;然而對《間關千里》的 20 多位故事主角來說,家是一條顛簸的折線。

這條線穿越了烽火戰亂、政治分裂與地理漂泊,一端連著過去的中國大陸,一端落在後來的台灣島嶼,在瞬息萬變的歷史洪流中,有人被迫離鄉、隱姓埋名,甚至與原生家庭斷了聯繫。家,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得用一生來拼湊的旅程。


從 8 年抗戰、國共內戰,到1949 年政權更替後的兩岸分治,短短數年間,超過 150 萬人輾轉來台,開始新生活,也被迫埋葬過去。這樣的歷史,不只改寫了國家疆域,更深刻影響百萬家庭的命運軌跡。

身為《間關千里》主編的信世昌感慨地說:「這幾乎是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百萬家庭的悲歡離合,卻極少被明確記載下來。」

說不出的時代 沒人問的過去

歷史不只存於教科書中,也活在無數老百姓的生命經驗中,然而大時代變局下的小人物、小夫妻,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台灣,卻像集體失語般,父母輩所言不多,子女輩的一知半解,30 年、50 年乃至 70 年,從沒機會真正說清楚這段千里跋涉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對於父母輩遭遇的前半生經歷細節,其實多半是搞不太清楚的。」長存於信世昌內心的疑問,成為他投入《間關千里》寫作與編輯的起點。

信世昌觀察,長輩所言不多的原因有三。

第一,父母輩認為過去事不值得再提,特別是經歷戰爭與生離死別後,再回首只剩「生死之外都是小事」的淡然;其次,兩代間的生活時代差異過大,縱使說了,年輕人未必聽得懂、有共鳴;當然也可能是子女無心理解,甚至對上一代的執念感到厭煩。

這樣的斷層,使得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大遷徙,在許多家庭與教育中成了一頁空白。

輾轉的經歷 庶民的記憶

為填補這段被忽略的空白,信世昌邀請 17 位任教於大學的學者或師長,共同完成《間關千里》集體記憶之書,每一篇文章皆由故事主人翁的子女或親友撰寫,從個人出發,拼湊歷史的大圖像,敘述長輩年輕的經歷以及輾轉來台的艱難過程,還畫出來台路線圖。

這些庶民書寫的不是英雄壯舉,更多時候是平凡人如何在非常時代活下來,畢竟時代巨浪所激起的浪花,哪怕是一滴落在身上,都可能是狂風驟雨,僥倖不死,也是一身狼狽,更多時候有著誰都顧不上誰、誰也怨不了誰的無奈,只能任由滔天巨浪推壓著,載浮載沉、且走且行。

戰爭的衝擊是家家戶戶皆受影響,即使是本省家庭也一樣,作者之一的林季苗描述大舅公李鬧定在二戰末期從日本返台,前一班輪船在返台途中遭美軍擊沉,而搭的這班卻未如期到港,人在高雄引頸企盼遊子歸返的曾祖父,誤以為長子已不在人世,手揮白幡於港邊招魂,哪知,彼時延期靠岸的隔壁船隻走下思思念念的長子,全有賴船上的藝妓因收聽軍用廣播得知美軍襲擊計畫,通知船長緊急繞道航行,全船才躲過死劫。

又或者如霍晉明從父母留下最早的一張老照片,追溯起家族血脈遷徙,當年抱著嬰兒的母親被劫財土匪拿煤油桶一頭淋下,土匪頭兒作勢點火,幸虧其中一名稍微心軟的土匪緩頰才倖免於難,沒想到晚年母親竟出現創傷症候群,非常害怕家裡遭入侵,睡前必定再三檢查門戶,連白天也會將大門反鎖。

信世昌則透過追索母親毛冬琴女士在南京經歷了南京大屠殺和抗戰勝利,後來跟著幫傭家庭主人,輾轉經廣州、香港遷移抵台的過程,試圖理解母親成長過程中養成獨立、聰慧與大膽性格。如同多數離鄉背井者的人際關係被連根拔起,與家人親戚一概失散失聯,「若非當事人,很難體會那種深沉的無奈與傷痛。」幸而長壽的母親盼到兩岸開放,相隔 40 年後再踏上故鄉歸土,感動之情溢於言表;然而對比母親的幸運,信世昌的表哥王宏先是東北大學的流亡學生,孤身來台,故鄉從此成了他鄉,異鄉反而變成故鄉。

回溯家族文化脈絡與生活習慣,父親是典型北方人,嗜食麵食,除夕夜 12 點會叫全家起來吃餃子;母親擅長江浙與粵菜,興趣廣泛熱愛旅遊,對台北的交通比年輕人還熟,信世昌幼時在台北通化街長大,住家所在巷弄並非眷村,本省、外省、客家人雜處,小孩不分省籍玩在一起,從小學到大學都碰到許多出自眷村的同學,信世昌說,《間關千里》書寫的不是英雄壯舉,而是從庶民出發,拼湊歷史的大圖像。

「當年的外省媽媽都很能幹,早年的社會環境還不發達,但沒有人會因此怨天尤人。」

師大國文系畢業、退伍後,信世昌在國中教書兩三年後決定赴美進修,順利取得碩、博士學位,「當年所接受的教育十分紮實,也研讀五千年歷史與世界地理而培養了寬廣的國際觀,讓我和大部份的留學生一樣,在美國養成不怕競爭的格局與勇氣。」反觀現今年輕學子,他不禁感嘆縱使有絕佳的環境與資源,卻反而少了冒險闖蕩的勇氣。

從理解開始 完成千里的意義

「每個家族的遷徙都充滿選擇,而每個選擇背後都有愛與痛的糾葛。」

《間關千里》不只書寫上一代的故事,更期待透過世代之間的對話,讓重要記憶重新被看見、被理解。「台灣社會長期對這段歷史缺乏具體認識,我們談眷村不能只有懷舊,而是要讓這些故事成為彼此理解、世代和解的起點。」

歷史從來不只是大時代裡的將軍與戰役,它是千千萬萬個無名小人物走過千山萬水的身影,唯有以人為本,以全民幸福與意願為依歸,國與國之間彼此願多走一步,停下來理解過去、理解對方、也理解自己,這趟《間關千里》的旅程並不只是歷史的回望,而是走向和解與連結的起點,如此的千里跋涉才有意義。

關於信世昌
籍貫:哈爾濱市(前松江省)賓縣
學歷: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學系統科技博士經歷: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跨院國際博碩士學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