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我和我的金牌兒子李洋 軍人老爸李峻淯
A

2024巴黎奧運羽球男雙李洋、王齊麟二度摘金,寫下世界紀錄,人稱「李爸」的李峻淯全程見證榮耀時刻。李爸比李洋更早迷上羽球,他帶著一雙子女走進羽球世界,穿針引線當開路先鋒與軍師,傳承愛與紀律的金牌戰術。

羽球改變了父子的人生,激情過後,李峻淯不忘鼓勵李洋持續為體壇與金門家鄉盡一份力,幫助更多中華健兒勇敢追夢。

「單打雙不打」 古寧頭童年歲月

和李峻淯約在工作地點央行做採訪,午休時,還未套上駐警隊制服、穿著帥氣皮夾克的他,被洽公民眾一眼認出,直呼:「這是金牌冠軍爸爸,虎父無犬子,父子長得一個模子刻出來!」逗得男主角笑瞇了眼說:「我小時候,金門基本上是連羽毛球都沒看過的,否則金牌不用等兒子拿。」

今年63歲的李峻淯,出生金門古寧頭農家,家有4男2女,在手足中排行老么。

父親在他國一時因過度操勞去世,為了幫不識字、只能靠種花生、高粱或下海採蚵的寡母減輕經濟重擔,李峻淯國中畢業就報考衛士隊,民國70年考上憲兵學校(軍官)專修班41期。

「父親生前並非軍人,之所以選擇投筆從戎,除了幫家裡增加收入,很大一部分也是保家衛國的榮譽感。」

當年兩岸關係緊張,金門前線古寧頭烽火連天,李峻淯從小經歷「單打雙不打(民國47年發生823砲戰後,每當單號夜晚7點至9點,對岸的共軍便開始對金門砲擊,直到民國68年中美斷交才停止砲擊)」的日子。

他苦笑回憶:「砲彈不長眼睛,有時同學的位置突然空了,大家也不敢多問,基本上房子被打爛都算小事,只要人還活著就好。」

李峻淯在校成績優異,畢業後被分發到七海官邸,負責保護蔣經國總統。

當時值勤地點分為山上與山下,菜鳥時期被分到山上,他幾乎天天與鳥為伍,仍一刻也不敢鬆懈,遇上聯指部長官應變處置測驗」,應變能力機警,奪得第一名獲賞識,被調派到山下官邸管制道路、擔任勤務,「從看鳥到看人,離元首僅2公尺距離,當年連眷屬都要做身家調查,突顯忠貞的可貴。」

允文允武綽號 「沒心臟的人」

要做就做最好的,允文允武的李峻淯,不論成績、體能、表現與操守皆備受肯定,在官校擔任實習連長,同學們暗地裡幫他取了「沒心臟的人」綽號,意指他跑速驚人無人能及,退役前是國防部警衛大隊的拳術教官。

軍旅生涯如魚得水,但李峻淯不希望人生止步於此,24歲以上尉拳術教官退役,轉任央行駐警隊。

「以前24小時輪調勤務,時間無法自己掌控,轉到央行後變8小時上下班制,才有比較多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李峻淯不因退役而放鬆,對自身體態要求嚴格,但光跑步太過枯燥,於是想尋找另一個可以發揮體能的運動。

25歲時接觸羽球,李峻淯起步雖晚,但軍人不服輸的性格,逼著他用意志力與速度追趕和年輕對手的巨大落差,後來甚至有幸和前印尼國手、時任土地銀行教練楊緯鎮學習切磋。

隨著投入越多,李峻淯發現羽球運動的多重附加價值,除了強健體魄、舒解工作壓力,還能以球會友,無形中拓展人際關係,加入央行羽球社團,逐漸成為全隊主力,還帶著一雙兒女李洋與李芷蓁接觸羽球,甚至親自指導,讓兄妹倆產生興趣。

李父三遷 當兒子開路先鋒

為了提升李洋的實力,李峻淯不惜當起現代孟母,小學五年級幫兒子轉學,加入台北市社子國小羽球校隊。「一般是小學二三年級加入校隊,李洋起步晚了別人3年,他一路辛苦追趕,每天清晨5點,我就從中和送他到社子國小練球,放學後再練到晚上9點。」

國中一年級,更是為了爭取對李洋最有利的球隊資源,不惜轉了3所國中,被羽球界封為「李父三遷」,直到國二轉入中山國中才穩定下來,和金牌搭檔王齊麟成為同學。

李峻淯坦言:「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沒有辦法幫李洋打球,但提供孩子最適合的環境是家長的責任,只要我們的人脈、經驗與判斷能幫孩子一把,我一定全力以赴。」

大隻雞晚啼的李洋,高二時練球過度造成足底筋膜炎,同時又面臨升不上甲組球員的雙重壓力,知子莫若父,李洋高三時,李峻淯不惜使出激將法,重嗆兒子「你不是這塊(打球)料子。」

李峻淯的話看似決絕,但外人有所不知的是,早在李洋高一時,他就曾私下拜訪合作金庫羽球隊總教練,盼爭取提攜愛子的機會。或許是父親的激將法起了作用,連睡前腦中仍在想戰略的李洋,終於在上大學的前一刻,壓線升上甲組,並進入合庫羽球隊。

懂得分享與付出 回饋故鄉

羽球講求團隊紀律,李峻淯從不過度介入球隊管理,唯一但書是每年暑假第一個星期教練必須准假,讓李洋隨家人返鄉金門探望阿嬤。

2018年,一路充當軍師的李峻淯,建議兒子每年提撥20%獎金收入,投入培養金門在地體育選手與弱勢家庭急難救助,回饋家鄉與社會。「陪著李洋一路走來,我太清楚經濟是支持職業選手的重要支柱,李洋得到金門很多幫助,我要教育孩子懂得分享與付出。」

不同於多數國手選擇就讀體大,乖巧的李洋也聽從父親建議,苦讀考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管系,一度面臨課業與球隊蠟燭兩頭燒。

「張系主任和孫教練很幫忙,建議他轉到夜間部修課,白天在天母練球,5點結束後衝回學校,6點半上課到9點半。後來他進入左營訓練中心,白天接受國手培訓,晚上繼續跟教授一對一上課。」

過程中,李洋不是沒有動搖過,李峻淯透露:「他大一到美國比賽,剛嶄露頭角,被美國記者誇讚雙打速度跟子彈一樣,國體想挖角,開出每個月給他6千元獎助金,14天賽後返台,他就跟我開口提這件事。」

李峻淯以「父子鬥智」形容這段拉鋸過程,最終李洋抝不過爸爸的堅持,只能發揮金門子弟的韌性,付出雙倍努力兼顧學業與球技。

父愛如山 轉換視角拓格局

不怒而威的李峻淯,刻在骨子裡的軍人魂,常不自覺成了孩子心中的嚴父,殊不知,金牌老爸連育兒都有階段性戰術謀略。

「小學以前不懂判斷,百分之百聽老爸的;國中開放孩子有百分之三十的決定權;高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商量空間;大學百分之七十聽小孩的、百分之三十聽爸爸的;碩士畢業後自己全權負責。」李峻淯笑說,大學階段僅存的30%影響力,全梭哈在要求李洋兼顧體育與智育,走出羽球舒適圈,結識不同領域同儕,開拓更寬廣的人生道路。

隨著李洋日漸成熟穩定,李峻淯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適時地跳出爸爸的視角,從旁觀者角度更客觀地看見孩子的好。

去年巴黎奧運,他二話不說搶買四強與冠亞軍賽門票,「當時麟洋配的成績全球排名11,一度不被看好,甚至朋友虧我去巴黎到時候有極大風險是跟李洋在左岸喝咖啡聊是非。」父子間看似沒有太多甜言蜜語,李峻淯卻是以實際行動,成為李洋的心理靠山。

受到兒子激勵,李峻淯也利用工作之餘,攻讀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他搞笑說:「現在看到李洋,我都畢恭畢敬喊『副教授好』,叫女兒『學姊』。」風水輪流轉,李峻淯褪下嚴父包袱,身分地位大不同,卻藏著倒吃甘蔗的甜美滋味。

「李洋一路走來吃過很多苦,運動員最難養成的是面對低潮與困境的心理素質,這點旁人誰都幫不上忙,這卻是他人生經歷中可貴的養分。」

巴黎奧運後,李洋遵循古禮返回金門祭祖晉匾,李家席開50桌宴請親友,分享冠軍榮耀。內斂務實的男主角一度詢問父親「晉匾意義為何?」「是否過於高調?」「宴客該由誰買單?」

「他無法體會我們這一代人,10幾歲就離開家鄉,用盡一生努力,只盼光宗耀祖返鄉。」世代落差讓父子間有不同考量,最終,李峻淯說服李洋與親族共享喜悅,也學習換位思考,自我安慰養了獨立有主見的孩子。

一如當初,李峻淯透過身教,讓李洋懂得回饋家鄉,金牌老爸甚至規畫退休後,回金門開羽球館培育新秀,看來這一回合,依舊薑是老的辣。

 

關於李峻淯
籍貫:1962年出生金門縣金寧鄉
經歷:七海官邸內衛、國防部警衛大隊拳術教官現任:中央銀行駐警隊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