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歷史時刻三部曲|第一部 : 抗戰勝利80週年座談-6
戰爭的轉捩點與勝利關鍵解析
胡為真(前國安會祕書長,胡宗南將軍之子):
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的領導人蔣委員長。他艱苦卓絕,堅忍不拔,雖然蒙受極大的壓力,可是還是能一直憑藉著意志力,帶領國人撐下去。
在太平洋戰爭爆之前,我們獨立作戰了四年多,非常要緊的是在這之前的十年黃金時間, 也就是民國16年到26年之間的建設,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發行法幣,這個非常要緊。其次是交通,多少的鐵路跟公路在這段時間建造起來?然後是國防工業,這個建設靠誰呢 ?靠外國顧問的協助。
德國前後派了五批總顧問幫助中華民國。那個時候最困難的是建軍 ,與如何防堵日軍的進逼,你在什麼地方,做什麼樣的攻勢,德國人都有相當好的建議。後來德國顧問走了,接下去就是蘇聯,蘇聯顧問被派到各個戰區。回顧這場戰役,外國顧問的因素,不能抹煞。
再來 ,我覺得抗戰所以獲勝的另一個非常要緊的關鍵,就是蔣委員長外交上的立場非常的清楚。當年在德國在戰場上一度屢傳捷報 ,日本一開始也是贏的,在西歐還沒跟蘇聯作戰之前,國人很緊張了,說你看,德國人都打贏了 ,日本人都打贏了 ,我們怎麼能夠撐得下去?再加上居然當時又出現了汪精衛政權。
民國29年,蔣公的立場非常的清楚 ,就是堅持抗戰到底,然後跟英國人、美國人聯合,而不是跟德國聯合,之後才能夠廢除不平等條約。當時好多的國民黨的政要都要求跟德國聯合 ,然後跟日本談和,但是他都沒有接受。我覺得這點非常要緊。
另一個因素是,軸心國領導人的短視和不合作。你看德國打蘇聯 ,他不應該開闢第二戰場,既然他開闢了第二戰場,明明又可以攻向莫斯科 ,他卻分兵去打烏克蘭。當然,這是希特勒看到烏克蘭那麼肥沃,想要先攻佔,結果最後就被「冬」將軍打敗了 。好了 ,他如果攻蘇聯的時候,日本跟著一起攻蘇聯 ,也好,但日本不合作,因為日本要去攻南部 ,然後去打珍珠港,把美國人拖進來 ,所以這是軸心國的重大戰略失敗 ,使得同盟國最後能夠取勝 。
我覺得這都是所有的條件放在一起的。我們這邊能夠撐下去,使得中華民族成為這個聯合國的創始國,這個是幾千年來民族歷史當中非常少見的,可說是唯一的。
那時,我們民族幾乎要危亡了,被日本人亡掉了 ,但是卻能夠撐下去。說到蔣中正委員長,當然人一定有很多的缺點,可是他的貢獻絕對不能夠抹煞,這個貢獻真的實在是很偉大 。
還有一個關鍵是空間戰略去換取時間戰略的正確,讓日軍本來從北到南,卻被誘使變成東到西的進攻方式 。
有那黃金十年的準備 ,然後外交目標非常清楚,最後的光榮才能夠到臨。是這些因素連在一起,加上對方的錯誤與失算,才贏得八年抗戰的最後勝利。
胡敏越(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理事長,胡璉將軍之孫):
我認為反敗為勝的關鍵是全民一心 ,尤其國軍的士氣一直是旺盛的。
我從那個胡璉故居紀念館的收藏裡發現一塊墨 ,它正面是寫「抗戰勝利 」,然後反面呢是寫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數字啊 ,就是「 一九四五」與「九三」。剛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是什麼意義,之後我就問了並查了一下檔案跟資料,才發現原來我們小時候過的九三軍人節大概跟這個有關。那個墨是一個很有名的製墨條廠製的 ,它代表的是全民都在期待抗戰勝利。
當然,這跟國際關係有關係嘛,但如果不是美國在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這個戰爭可能還會繼續拖下去。但可是我覺得我們中國國軍最了不起的就是能夠一直堅定,持續下去。雖然傷亡那麼多,可是呢 ,沒有人願意放棄 ,一直堅持到最後,

吉民立(吉星文將軍之子)
我覺得那時候的軍人有軍人魂,他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就是為全國的老百姓,為他的家人、父母、孩子,更為中華民國這個招牌而戰。
我父親有兩把黃埔短劍,現在都在我家。一把是有三個梅花的,另外一把上面刻 了「成功成仁」四個字 。那是我母親跟我講的,我父親跟我母親講,在蘆溝橋的時候,因為那時國民政府不希望把事態擴大,所以一直隱忍日本,不先開槍。我父親跟我母親講,那時候 219團的每一個人,眼睛都是紅的,因為真的很想把城門開了,去跟日本人決戰 。
我覺得當初包括蘆溝橋,包括接下來很多戰役,是真正有軍人魂的。你知道為何這兩句話很簡單 ,但是為何戰與為誰而戰,要做到就是很難,這是抗戰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
我還記得一件事,建國百年的時候國史館有出胡宗南將軍、陳誠將軍還有我父親等三位將軍的日記,我父親的日記裡提到胡宗南將軍的地方,光一本就有 200次 。
某年某日 ,我父親在日記上寫,「胡司令官晚飯後把副司令等高級幹部叫到大禮堂,跟他們講解國歌的內容與涵義。講完之後,胡司令官帶領大家唱『滿江紅』!」這一段是多麼有意義的事,現在有哪一個長官會教下屬去唱「滿江紅」?岳飛是誰可能都不知道啊。
胡為真(前國安會祕書長,胡宗南將軍之子)
我想補充一件事。日本一個師團的戰力相當於國軍8個到12個師的戰力,他一個師團有 2萬多人,國軍一個有德國配備的整編師只有 1萬人。光人數相差就是兩倍,其他的更不用說了 ,馬匹,日本一個師團大概有 600匹馬。國軍一匹都沒有。所以這個戰力是不能比的。
很多戰役最後就是靠犧牲。敏越剛剛講的,他祖父的那個部隊的犧牲,那個時候很很很感人的,要掉眼淚的。你看那個在衡陽保衛戰中守城47天的國民革命軍第 10軍軍長方先覺,能夠拼到最後,拼到日本人都非常敬佩他。
國軍能夠扭轉劣勢,我覺得不是哪一個戰役之後才這樣 ,而是慢慢的美援來了,配備比較好起來了,就準備反攻。美械裝備當然是從與盟國軍事合作的中國遠征軍開始的,也就是駐印度的新一軍與新六軍 ,然後再回來,後來在西南戰場逐漸的要反攻 ,而且反攻成功幾次 。我們不是到了某一個時候開始翻轉情勢,是屢敗屢戰,越挫越勇。越挫越勇,那是真的!
李慶平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祕書長)
抗戰時期幾個戰役很重要,雖然日本人說三個月亡中國,但是上海保衛戰國軍動員精銳部隊將近七十萬人進去,撐過了三個月,把戰事拖延到武漢,雖然武漢還是撤退了,但是我們爭取了時間。
後面幾個戰役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長沙三次戰役。我看資料,抗戰初期的時候,長沙是他打出來,長沙的勝利保衛了重慶。剛剛講的衡山戰役也非常重要,一個師打日本兩個師團,最後剩二十幾個人出來。另外一個就是蘇聯所有的這個裝備跟部隊離開以後 ,美國開始注意中國戰場,就開始軍援我們。
當時的通工計劃,軍事軍事裝備可以從印度運到重慶,運到雲南,其次,我們開闢了到緬甸的那個公路,才有資源進來,第三個很重要的一個決策,我們派十萬軍隊到緬甸作戰,我們的部隊是成功的 ,但是美國的和英國的部隊不能打,七千多人馬上就投降了,最主要是美國的指揮官史迪威有問題,使我們有一部分部隊到達印度,8萬部隊呀,經過緬北的深山,死傷慘重。
不論怎麼樣 ,蔣中正命令十萬部隊進入緬甸,對於我們跟美國與西方的關係增加 ,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空軍方面,自從我們的部隊到達緬甸以後,美國十三航空隊進來了,我們的空軍才能夠反攻 ,從那時候開始,民國 31年年底就開始反攻了。
我們本來是沒有飛機的,結果最好的飛機給我們,還有轟炸機,整個變化是在於我們牽制了日本的150萬部隊。這是我們對整個全世界,對二次世界戰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啊。因為150萬部隊放到東南亞,放到夏威夷,二戰就是另一個局面了。所以說,就是因為我們牽制大日本 150萬部隊,使日本沒有辦法立刻襲捲東南亞,這是我們的貢獻。我們不僅沒有滅亡 ,而且能夠在 1946年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
胡敏越(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理事長,胡璉將軍之孫):
剛剛前輩在講的時候就想到有一個角色一定要講,就是蔣夫人宋美齡的部分,美援、空軍的部分、飛虎隊的部分,因為夫人幾次在這個美國的演講,這個打動了美國的這個民心,所以我們才會爭取到那麼多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