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印象|悲劇為戒 兩岸莫再兵戎相見廣州黃埔軍校舊址感懷
A

黃埔印象|悲劇為戒    兩岸莫再兵戎相見廣州黃埔軍校舊址感懷

撰文、攝影:楊沒

從廣州長洲島上的金洲北路轉進長洲路,就看見兩側百貨店與便利店裡清一色的軍事相關紀念品,你可以找到毛澤東與五星旗,竟然也能看見蔣中正與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終於要造訪哺育中國近代史眾多名將的黃埔陸軍官校了!

走進景區大理石門樓不久,就看見那塊偌大的紅色看板,上頭寫了「黃埔軍校建校 100週年」。一個黃埔,兩種敘述,一座軍校,兩岸各表。嗅到珠江吹來的江風時,你可以看見那一片中共國家文物局根據建物原位置、原面貌與原尺度重建的校本部校舍,以及那副寫有「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幾字的對聯。雖然國共兩邊都想爭正統,至少,在讓黃埔軍校舊址回復它本來的樣子這件事上,兩岸沒有異議。

一個黃埔  兩岸各表

因此,在踱步到中華民國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闓親書「陸軍軍官學校」6 個大字的門樓時,不論你信仰什麼主義,都可以大方地拍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也都可以緬懷你崇拜過的那些黃埔人,他們可能是蔣中正、胡宗南、張靈甫、胡璉、戴笠、黃維、邱清泉,也可能是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陳賡、徐向前、蔣步雲。

我想起在反年金改革活動中犧牲的繆德生上校,106 年 4月 8 日,陸軍官校 48 期砲兵科畢業的他,就是在這裡拍完照從廣州啟程, 苦行 3,500 公里路,走到北京郊外的蘆溝橋,以紀念七七抗戰 80 年週年。

我與他素昧平生,一想起,心頭還是被扎疼了。

步入建築面積為 10,600 平方米的校本部日字形嶺南兩層磚木結構走馬樓,不由得便加快了步伐。

校本部是 1996 年底重建完成,2006 年完成維修保養的。當年那些經各地初試、複試、終試過程擇優錄取的年輕人,最小的僅 16 歲,在國父不得不採取「聯俄容共」,以化解中國統一艱難時勢的方針下,國共兩黨年輕人曾經一同在這裡應付沉重的學業、軍體訓練與戰鬥訓練,在教官吆喝聲中奔跑在走廊、寢室、餐廳、操場與禁閉室間,無論他們後來在國民黨史或共產黨史中建立過多麼偉大的功業,都要從最基本的步兵教練與劈刺術一步步蹲馬步。

黃埔百年  正統在台

接著,他們就要投入東征、北伐與抗日戰場。「男兒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會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坏黃土下的白骨,君不見蔣公在民國 33 年發表的黃埔 20 週年告歷屆同學書裡就說過,「畢業與在校同學21 萬人,其中犧牲成仁 1 萬 3,000 人」?

「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我相信當年那些熱血青年入學之際就已經置死生於度外,以一己之奉獻,為實現國父克盡中國革命全功遺願一事創造機會,可惜的是在接下來的 2 次國共內戰裡,他們成為敵對的讎寇,這豈是黃埔二期的邱清泉與四期的張靈甫等赴死的國民黨名將們甘願的呢?

雖然中共高調慶祝黃埔百年,但是黃埔的「正統」始終是民國 39 年在台復校的陸軍官校,這是毋庸置疑的。台灣當局應該展現自信,不要既鄙視黃埔又想籠絡黃埔。不過,前有黃埔人戰場相執的悲劇為戒,至盼海峽雙方切勿興起事端,硬要造成兵戎相見,相互廝殺的不可逆局面,讓悲劇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