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歷史現場|循329起義血路重訪廣州黃花崗(3)
A

重回歷史現場|循329起義血路重訪廣州黃花崗(3)

撰文、攝影:楊沒

昔時雙門底前致命錯殺 現為人潮雜沓的北京路

北京路步行街與中山四、五路交叉口一帶總是人潮洶湧,這裡有好幾家百貨公司與購物中心,附近有活躍於西元前 2世紀西漢期間南越國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從路口有 97 年歷史的永漢電影院出發,沿路兩側盡是茶飲店、燒烤店、腸粉店, 連台灣的「COCO 都可茶飲」都沒有缺席,步行街上的千年古道遺址精采無比,地表以下 3 公尺內層層疊疊了自唐代以來的 11 層馬路路面。

若不是方聲洞沒認出溫帶雄,他們會在集結後一起沿現在的中山路往水師行台攻去,也許革命的結果就不一樣了。

「黃興自率方聲洞等 10 人出大南門, 擬與防營接應,遇防營數百於雙門底, 見其無相應之臂號,且舉槍相向,方( 聲洞) 乃發手槍斃其哨官溫帶雄。」~鄒魯
 
事實上,小東營螺角聲響之後,還有 1 支從蓮塘街吳公館出發的 30 多人隊伍也行動了,他們的目標是清軍操練新兵的督練公所,位置就在兩廣總督署西北面不遠處。如今,按著當時的地圖尋索而去,你會發現督練公所舊址就在現在廣州越秀山下東風中路上的中山紀念堂。

此地原是中華民國總統府,民國 10 年國父就是在這裡出任非常大總統。

總統府原址上重建的中山紀念堂是民國 20 年落成的,與南京中山陵一樣,都由英年早逝的天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那幢青磚藍瓦、傘形結構的主堂建築樓地板面積 1 萬 2 千坪, 高 48.6 公尺, 是一幢融入西方建築工藝和語彙的中國宮殿形式建築,非常吸睛,建築前是按國父孫中山在中山大學演講時的形像塑造的銅像,國父左手叉在腰際,側身,右腳在前,右手執杖,氣宇非凡。

脊獸、榫卯、鬥拱、雀替等中國元素的建築細節美不勝收之外,走進主堂,你很難不被那股恢宏的氣勢震懾,演出廳巧妙地運用建築力學結構,四周牆壁上有幾根大柱支撐 4 個跨度 30 米的鋼架,廳內 1 根柱子也沒有,巨大的拱形屋頂頂端藻井天花非常漂亮。

越秀山在滿清時期還叫觀音山,中山紀念堂距離越秀山登山口不遠,爬 498 級階梯,就能到達山頂的中山紀念碑,這座碑是革命史蹟重要見證,一樣也是呂彥直的作品。賣力攀爬途中,會經過從前國父與宋慶齡夫婦居住的粵秀樓,民國 11 年陳炯明叛變時把粵秀樓炸成了廢墟,如今只能看見遺址上面立的那座「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了。

「劉梅卿、馬侶及川、閩同志, 由黃興攻督署後,派往攻督練公所者。至蓮塘街口遇黨員一隊與防軍正酣戰,遂加入共同作戰。蓋此隊為蓮塘街吳公館出發之黨人,其任務係攻督練公所及蓮塘街口, 堵截觀音山龍王廟之防營救督署者。」~鄒魯。

「敵軍居高臨下, 勢不可以仰攻, 滿淩等乃入蓮塘街、大石街之機關部,會同莫君紀彭、俞君紀雲等攀登屋瓦遙向觀音山猛擊,鏖戰良久,不能克」~徐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