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重要海戰大事記
A

重要海戰大事記

1949年4月23日 永嘉艦長江突圍

民國38年4月,中共橫渡長江,江陰要塞叛變,更企圖攫取我海軍駐防艦艇,時任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變節投共,永嘉艦艦長陳慶堃則率領不願投共的艦艇計畫突圍。

4月23日,永嘉艦駛抵燕子磯,與停泊該地的10餘艘艦艇會合,約定利用黃昏時間突圍。在永嘉艦領頭下,經鎮江、三江營再通過江陰,沿途砲戰從未停歇,尤以最後一站江陰最為激烈。過程雖遭受共軍重砲轟擊與威脅,艦隊官兵仍奮勇還擊,終於成功突破重圍,完成任務。事後,陳慶堃突圍有功,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1954年5月17日 鯁門島海戰

民國43年,雅龍艦艦長梁天价負責大陳島巡弋任務。5月16日傍晚奉令率80號艇由大陳島啟航,深入鯁門島,營救我方情報工作人員30餘人。5月17日凌晨,雅龍艦抵達目的地,遭遇共軍艦艇圍攻。

所幸雅龍艦航速快、目標小,一面應戰,一面突圍,清晨時分安全掩護80號艇返抵大陳島,締造鯁門島海戰勝利。艦長梁天价榮獲青天白日勳章,成為眾人熟知的鯁門島海戰英雄。

1958年 八二三砲戰、九二海戰

1958年8月23日,共軍對金門國軍發動猛烈砲擊,史稱823砲戰、金門砲戰。由於這是1949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因此也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

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交戰,其中,發生在1958年9月2日的九二海戰,亦稱九二台海戰役、料羅灣海戰、金門料羅灣戰役,為823砲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

而在823砲戰發生次日,美國國防部立即派遣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域進入戰鬥態勢,並協助台灣海軍補給團能夠持續赴金門進行補給。美國更提供火力強大的榴彈砲,使國軍獲得823戰役的勝利。

1965年 八六海戰

1965年8月5日清晨,海軍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率劍門、章江2艘軍艦,從左營港出發,前往東山島進行任務。未料行蹤被共軍發現,遭到圍攻,胡嘉恆及百餘位官兵於海戰中殉職,劍門艦艦長王蘊山中校被俘虜,史稱八六海戰。

八六海戰之後,相關反攻大陸的態勢趨緩,轉攻為守的戰略逐漸明確,國軍由反攻大陸轉為防守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