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眷村的來由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於今高雄地區駐兵,分布為前、後、左、右、中等5個「衝鎮」。其中,左為「左營」,即為鄭氏駐軍紮營屯墾之地,之後人口不斷匯集而成為聚落。
滿清時期納台灣入版圖,設台灣府,將鳳山縣治設於左營興隆莊。至「朱一貴變亂」平定,鳳山知縣便在左營築起台灣第一座土堡(土城)。
1930年代在日本南進政策下,左營被規畫修築為軍港,日本軍人進駐左營軍區後,建造了多處海軍官舍。
戰後,海軍總司令部接收左營海軍基地及其眷村。1946~1950年之間,大量軍眷從中國大陸撤來台灣,僅高雄左營、前鎮、鳳山等地便湧入15至20萬人,左營地區成為台灣海軍最大的眷村。
1980年,眷村改建計畫實施後,舊眷村陸續拆除,其中明德新村、建業新村、合群新村於2010年登錄為高雄市文化景觀。
左營眷村的飲食特色
來自中國各地的軍眷帶來多元的傳統與生活方式,形塑出獨具地方特色的飲食風貌。燒餅油條、牛肉麵與酸菜白肉鍋等經典美食,不僅展現了文化融合的成果,也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象徵。此外,左營舊城區也因宮廟林立聞名,衍生出以總舖師為核心的辦桌文化。
左營眷村的豫劇文化
1949 年豫劇團成員自中國大陸輾轉來台,1953 年在高雄左營落地生根,迄今已有 70 餘年歷史。在國家藝文獎得主王海玲的接棒帶領下,台灣豫劇團以不拘流派及唱腔為特色,吸收台灣在地文化,形成特有的「台灣梆子」戲曲新風格。透過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
左營眷村的人文情感
台灣公關界翹楚黎明珍,身為左營建業新村的原住戶,攜手丈夫悉心修復她的童年故居,並擷取父親之名將其稱為「光的院子」。而這座充滿記憶與情感的老宅,也是她最新散文作品《光的院子》的靈感泉源,書中重拾了她對過去美好歲月的深刻回憶,也展現了她對眷村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光的院子》從黎明珍父母的愛情故事展開,描繪他們從廣東、山東輾轉至台灣的遷徙歷程,進一步延伸至她童年故居的日常點滴與鄰里情誼。
身為眷村的女兒,黎明珍為故居注入新的生命,並將其轉化為藝文活動的空間,不僅真實再現眷村生活的細節,更以炙熱的情感與人文關懷,傳遞出她對土地、家族及歷史的深深眷戀。如同作者所說:「拂去戰火的硝煙,洗去歷史的塵埃,只以日光、樹影、人情與笑聲寫成,屬於這個院落的時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