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眷村人生雜記
我今年 81 歲,在這一生換過3 個居住環境。第一個 20 年是眷村,第二個 20 年是眷村改建的國宅,第三個 20 年是一般的社會住宅。期間也有部分本島外島的軍營。
若論生活條件和居家設施,當然是漸入佳境和現代化,但長在心田腦海裡的回憶,仍然是竹籬笆眷村、擁擠的家人和頻繁互動的鄰居。天南地北的口音,讓我們能聽得懂外省老師的教學;五味雜陳的菜餚是今天眷村菜的特色,食材不高貴但口味很濃郁,那是媽媽們為了給兒女們下飯的傑作。記憶中家裡小到缺蔥少醬,大到學費拼湊、或出洋留學的難關,全靠街坊鄰居打會跟會、互助解決。這是當今不能想像或比擬的情分和信任。
十幾年前,我曾赴宴,餐廳主廚端上一盤黃澄澄、很亮眼的窩窩頭,一口咬下,60 年前的舌尖上的回憶頓時想起,不禁脫口而出:「那是鄭媽媽的窩窩頭!」那位主廚立刻回說那正是他媽媽。
各位年長的朋友,應該記得 40 年代,薪資微薄,兒女眾多,利用公發麵粉、教堂布施的脫脂奶粉、人造奶油乳瑪琳混上玉米麵,加上媽媽們的巧手妙思,做出軟糯微甜的窩窩頭,絕對不是大陸那種嚼不動又沾牙的窩窩頭可堪比擬。
那個時代家庭工廠有用繡補小物件及串聖誕燈泡銷美,這些都是偉大的眷村媽媽挑起一家的生計及重擔的成果。丈夫長年在軍中捍衛國家,拋妻棄子的生活是常態。
50 年代眷村小孩成長過程中,青少年的叛逆性顯現,打架滋事並不少見,但是眷村孩子在這麼艱困刻苦的環境中成長,也拓展了他們善於面對人際關係的本事與堅毅不拔的精神,當他們長大,自然都在廣大社會中有了不凡的成就。
我在軍中任職多年, 也帶過各色各樣的軍官跟士兵,不看資料就能知道哪些是眷村子弟。記得民國 56 年的部隊,有來自大陸回台的老兵老士官,由於他們坎坷的生涯造成的扭曲心態,很難打開他們的心扉,唯有真誠的耐心去對待化解;也有不少大學畢業的預官、鄉村質樸的農工子弟、黑道小弟,我們一個低階軍官,帶兵絕非易事,並不是軍法或一紙軍令可以支撐倚仗的,只有眷村成長的歷練,面對這麼複雜的環境,軟硬兼施、恩威並濟,才能得到屬下心悅誠服的合作,完成外島諸多艱難的任務。
如今眷村逐漸凋零消失,居住環境的變革,人人注重隱私,街坊疏離隔閡,我們所珍視眷村那種酸甜苦辣的日子,今天只有在眷村菜裡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味道。這也不就是我們這一生的特色和寫照嗎?